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城市规划新视角
来源: 全域旅游发展协同创新联盟| 时间:2017-07-20 | 点击: 1227 |

一、 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与发展节点

  2006年,时向东曾做出这样的判断,“内地至今尚未从政策层面给予公共艺术明确的界定,也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有效的公共资金支持”。但在最近一两年,这种局面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20093月,深圳市政府决定将原“深圳雕塑院”更名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为市规划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全国首个从事公共艺术的专业机构。 

  200910月,台州市在其2005年以来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出台了项目管理细则,对哪些项目应拿出建设投资总额1%的资金,以及应该用于哪些类型的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定。

  201012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近年来以城市雕塑为重点的公共艺术建设发展很快,城市公共设施艺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依据全国城市雕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2010]10号文件精神,2010年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评选奖项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公共设施艺术化范例奖”。
  以上三个事件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业界人士开始认识到,尽管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并非其唯一的艺术附载形式。将城市雕塑向公共艺术的概念扩展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相应的,就很有必要向西方的成熟经验取经,在原有“城市雕塑规划”的基础上,将其升级为“公共艺术规划”。

微信图片_20170719105310_meitu_1.webp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和价值
  城市公共艺术品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中央美院教授王中将它的作用整理为七点:发现作用、拯救作用、沟通作用、提升经济活力、推动社会和谐、增强社区认同以及促进文化繁荣。

时向东则把公共艺术介入城市问题的功能归纳为四个方面:改善城市环境;缔造城市景观,体现城市文化;丰富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公共文明。

   Selwood在《公共艺术的益处》一书中指出公共艺术可以对应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强化当地的特色;吸引投资;推进文化旅游;提高土地价值;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城市空间的使用;减少破坏行为。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份公共艺术规划中,公共艺术品的功能被具体化为四点:提升步行环境的行人体验,提升或创造场所,提升或创造连接,提升或创造个性。
  公共艺术所具有的价值是多层次的。由于公共艺术基本都由公共资金资助,那么政府所看重的价值侧重点必定会影响公共艺术主题、形式与布局的选择。

微信图片_20170719105325_meitu_2.webp


三、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与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动了以城市雕塑为代表的我国公共艺术建设的热潮。其中涌现了很多被人称道的精品佳作,然而滥竽充数之作也是屡见不鲜。这些作品既不具备审美价值,又不能得到市民的接受和认可,成为尴尬的城市空间陌生品甚至垃圾,导致公共艺术所能为城市带来的积极作用未能得以充分实现。其问题主要包括:

1.艺术品的总量不足。
  不少国内城市都与国外城市进行过雕塑总量、密度等属性的对比研究。通过国内外的对比,发现中国的雕塑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很多城市都提出,公共艺术品数量的不足,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关。

借鉴在美国盛行的艺术百分比计划来解决经费问题成为很多城市的首选。目前有非常多的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2.艺术品的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从整体来看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层面,在艺术形态上比较单一。时向东认为,内地的城市雕塑面临着泛滥的危险。不管环境需不需要,一律采用雕塑的形式,似乎没有城市雕塑,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完整体现,城市雕塑成为了一种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象征。从这个角度讲,国内的许多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追求并不在一个层面。

其次就城市雕塑而言,尽管已经有法规条文方面的规定来确保雕塑的艺术质量,然而还是存在不少雕塑具有形式雷同、贪大求快、语言单一、立意肤浅等缺点。题材不够多样化与艺术水准不高是这类批评的焦点。本应作为贴近地域文化传统和市民生活内容的景观,成为了粗制滥造的垃圾。在这种状况下,更有学者呼吁,要避免因城市雕塑无序的“批量生产”而加重的“千城一面”现象的发生。

事实上,由于以城市雕塑为代表的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和强迫性,受到法规的保护,一旦完成,会因种种原因导致很难将其拆除。因此,城市规划、城市雕塑设计中的点滴疏漏,都会被遗憾地留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成为城市建设的败笔。

3.艺术品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宏观尺度下的布局问题,其一是公平性的问题,即在城市整体的尺度下审视,艺术品的布置不均衡,违背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公平性原则。
  而从微观尺度下的布局考虑,也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公共艺术品与环境协调性的问题,作品难以与环境融合。其二是艺术品是否能被公众方便到达并欣赏的问题。对比而言,国内的雕塑规划中有关布局的规定几乎都是大尺度的,对微观尺度的艺术品安置方式少有规定。这体现出国内规划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小尺度布局因素对艺术品效果的重大影响力,需要引起注意。

4.艺术品的公共性需要提升。
  在学术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征被很多人所强调。如果有城市雕塑具备了公共性,它们就可以同时被称作是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只是它众多的可能方式中的一种,即公共艺术可以借助城市雕塑的方式实现它的公共性。这种观念被不少学者所认同。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在公共空间里如何安放艺术品,从来就未曾拥有过真正的发言权。

   不少艺术家以文化精英自居,任凭自己发挥个性,将其神秘莫测的艺术作品强加在公共空间中,这往往会导致公众对艺术品的反感。

解决公共性问题的钥匙显然在于提高公共参与的程度。然而,如何设计公共参与的方式使之不成为一个走过场,如何靠法规条文落实公共参与的具体内容使之不成为一句口号,仍然是急需讨论的议题。


四、公共艺术规划的作用及机制
  以上总结的四方面问题正是导致公共艺术本应产生的正面效应和价值而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因所在。除了数量不足的问题需要依靠拓宽资金来源得以解决外,公共艺术规划通过对艺术品的选择、实施与管理进行合理指引,能对后面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力的回应。
1.
可以提高艺术品的总体质量
  首先,制定公共艺术规划,能够通过依据具体环境特征对艺术品的尺度、材质等进行适度限制,从而改善艺术品与环境的协调性,提高其质量。

其次,它还能通过改变艺术附载形式的单一性来提高质量。在我国现有的政策框架下,由于公共艺术中只有城市雕塑这种形式得到了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城市雕塑面临着泛滥的危险。

事实上,除了雕塑以外,很多附载形式都能产生好的公共艺术品,艺术与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相结合也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在公共艺术品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以后,将极大丰富设计思路。

 2.可以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

公共艺术规划的制定将能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使公共艺术建设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避免盲目性。

在宏观尺度、规划制定前期,一般都会对现有公共艺术品进行一个彻底的摸底工作,将艺术品的各项特性记录归档,有些还会进行评估。

这项工作不但利于管理部门对艺术品进行定期的维护保护,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确保公共艺术在整个城市“公平”的布局提供基础性资料。西雅图北门地区的公共艺术规划就明确指出,在可能的情况下,新的艺术品应安置在较为缺乏的地区。

3.能够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

在规划中明确公共参与的途径和保障机制是解决艺术品公共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的城市雕塑规划中,已有不少规划加入了提倡公共参与的条文,但少有规划给出具体的保障方式。

在大多西方的公共艺术规划中,都非常重视公共参与的维度,采取了各种方式确保在公共艺术品的生产过程中能让该艺术品的受众得到全面的咨询和参与。作者初步归纳了三种能够促进公共参与深度的措施类型。
  其一,在规划的制定阶段就进行充分的公共调查,把意见整合到规划中去。

第二种方式是在规划中设置保障机制,使社区居民在与自己相关的具体项目中,通过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程序表达意见。

第三种方式是强调艺术家在与当地居民团体合作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公共空间计划学术网站把美国的公共艺术项目划分为三类:特定场地的项目,基于社区的项目与临时性的项目。其中基于社区的这一类项目就尤其重视艺术家所能起到“合作者、诠释者、教授者、导师,以及社区和委托人之间联络者”的作用。该类项目常常把社区居民带入了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之中,居民的知识和体验成为艺术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随着我国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采用雕塑以外表达形式的公共艺术品会越来越多。完善公共艺术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编制内容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上一条:孙振华:阻碍中国雕塑原创进程的“山寨雕塑”

下一条:汉代真正的生活什么样?这些石头穿越千年告诉你

手机版PUREvnp 京ICP备17042124号     技术支持: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