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驼铃不绝。在西域广袤的大地上,骆驼是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载工具,是丝路驿站停歇逗留的过客。所有名留青史的驿站中,奇台与骆驼交情最为深厚,成群的驼队令“金古城”、“旱码头”名噪一时。
“千峰骆驼走奇台,百辆大车进古城”使奇台成为西陲重要商埠、文化荟萃之地。这里是天津商帮进新疆后的第一大站,也是骆驼队运输的终点站,成千上万的货物在这里装卸。
丝路驼队
每年5-8月是骆驼起场的季节,驼队不绝于道,“斯时骆驼阵阵,连云蔽野,殊为奇观”。驼队运来的商品有绸缎、布匹、茶、纸、漆、竹木器和东西洋货。
古城外的水磨河一带,有上千亩骆驼牧场,骆驼最喜欢吃带刺的灌木和芨芨草,驼队到了古城子,骆驼客先把它们带到水磨河边,它们将胃灌满后,有足够时间啃嚼属于它们的美食。迪化城郊没有这么大的骆驼牧场,骆驼客们便把骆驼赶到奇台休整。
历经百年兴废变迁,“旱码头”时代的绵延驼队已走离了古城子,永远走进了历史。但由驼队搭建起来的文脉扎根在奇台泥土里,成了永远的烙印。
奇台古城商业街
现如今,奇台水磨河旁已见不到骆驼牧场,但随着水磨河的生态恢复与文化重建,在滨河景观带一期规划建设里,县委县政府与手机版PUREvnp设计院共同筹划,展现奇台作为丝路商旅重镇的繁华商贸主题,让“千峰骆驼”再现水磨河畔。
设计院历时一年多的资料调研与创作修改,研究地域驼运文化,商旅运输,货物种类、交易场景等多方信息,策划设计了“千峰骆驼进奇台”大型群雕。群雕展现驼队从丝绸之路起点长安装货出发,运输到达西域古城,买卖交易的场景。分为西出长安,跋山涉水,行至古城三段主题。
目前雕塑已进入泥稿放大阶段,在经过铸铜翻制后,届时水磨河畔便能栩栩如生的呈现出驼运商旅的浩大场景。下面选取部分泥稿阶段的图片先睹为快。
西出长安
第一段“西出长安”:场景展现驼队准备出发前往西域,在长安装货整备的过程。分别展现运货,装车,装骆驼,集合,整装待发,开始出行的内容。
整装货物
集合出发
跋山涉水
第二段“跋山涉水”:主要展现驼队沿途经过沙漠、戈壁、草原等地的场景。驼队在沙漠露营休憩,途中判定方向,穿越沙丘戈壁。以戈壁石、沙土、胡杨木为配景,凸显沧桑大漠的氛围。
翻越沙丘
露营休息
行至古城
第三段“行至古城”:展现驼队进城后卸货、买卖交易的场景。表现古城商都集市的生活,再现奇台古城当时琳琅满目的货物,贸易繁荣的场面。
清点卸货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既是安西繁荣景象的写照,也是奇台繁荣景象的写照。奇台作为西域的四大商都之一,天山北路第一门户,是中外和内地来疆及疆内各地商品的集散地,在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地的丝绢、茶叶、陶瓷、铜器、铁器、金银饰品等源源不断地运入奇台,奇台的马、牛、驴、骡等牲畜和肉苁蓉、阿魏等特产又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
“千峰骆驼进奇台”正是古城鼎盛商贸的写照,是印刻在城市文脉中的显著标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通过景观雕塑与环境营造,将这段城市文化的缩影具象展现,能使当地的百姓和各地的游人更加直观的了解古城奇台的商旅文化印记。仿佛历史再现,千峰骆驼又在水磨河畔饮水休憩,运货装卸,往来茫茫丝路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