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两年雕塑界诸君对 3D 打印和数字雕塑大加议论,有的热情、有的不屑、有的畏惧。其中大多数议论是对数字雕塑技术的猜想,再以猜想为基础得出结论。我本人从事数字建模技 术研究和教学已有 10 年有余,想以我在数字建模和数字雕塑方面的经验,为雕塑界诸君介绍数字软件做雕塑的过程和方式, 展示数字雕塑技术的特点和新可能性。目的是将数字雕塑软件技术的真容带给雕塑界诸君,以解开诸位心中的疑问。
纵观美术史,每一次艺术革命都和新技术、新材料的诞生有直接的关系。从丹培拉到油画材料的发明,管状颜料和印象派的诞生,工业印刷和波普艺术,电视机和多媒体艺术,尽 是如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那么在雕塑艺术领域,科技是否也会产生较大的作用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最早的雕塑工具可能只有泥土、大理石和凿子榔头,后来有了青铜翻制和保存的技术。再后来有了电锯加入木雕的创作中,雕塑创作的工具进入了机械化时代。那么作为代表着当今时代的最高科技之一的电脑技术是否也能够为雕塑创作所利用,转化成推动雕塑发展的一个动力?
为便于讨论,这里首先限定一下数字雕塑的概念。本文中数字雕塑是指利用 3D 数字化设备(如 3D 扫描仪)或数字雕塑软件制作数字雕塑模型数据,然后经由 3D 打印机或 CNC 数控精雕机等成型设备将数据做成雕塑实物的雕塑作品。
图1 数字雕塑制作过程
一、数字雕塑的制作过程
可能有很多看到本文的朋友还不太了解雕塑创作的过程, 这里简单地描述一下。如图 1 所示,目前多数雕塑家使用的流程大致如下:雕塑家先制作一个小尺寸的泥稿,然后经由三维扫描仪扫描成数字稿,如有需要可以在数字建模软件中对雕塑模型进行修改,然后再由雕塑工厂的 C N C 大型设备加工出数米高、甚至数十米高的雕塑作品。
如果你是已经掌握了数字雕塑软件的雕塑家,那么这个流程就发生了变化。其过程大致如下:雕塑家直接在数字雕塑软件中进行创作,制作出数字雕塑的数据,然后交给 C N C 雕塑工厂或 3D 打印公司制作出雕塑实物。
图2 在Wacom公司的数位屏产品上进行数字模型创作
在使用雕塑软件的创作中,我们会使用数位笔和数位板接上电脑进行创作,甚至于使用数位屏进行创作,可以感应下笔的力度来模拟雕刻的力度。图 2 所示的就是 W a c o m 公司生产的数位屏。其实佩戴虚拟眼镜,并在全虚拟的 3D 环境中创作数字雕塑的方式已经被发明出来,目前尚未成熟和普及。
二、数字雕塑技术的核心价值是新的雕塑语言方式
从前面的流程中可以看出,CNC 和3D打印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成型手段。3D 打印技术是数字雕塑能够存在的背景, 而并非数字雕塑的核心点。如果用数字雕塑技术制作传统雕塑, 或者说用传统雕塑的思维来使用数字雕塑软件和技术,那这仅仅是利用数字手段模拟传统雕塑的创作过程,充其量只是提高创作效率和降低创作成本,而在雕塑语言上难有创新和发展。 图 3 展示的是我之前使用数字雕塑软件临摹巴洛克雕塑大师贝尼尼的作品,以此来检验数字雕塑技术在写实雕塑制作中的可行性。
图3 张盛在数字雕塑软件中临摹贝尼尼雕塑作品
真正的核心是以数字雕塑软件为工具的新的雕塑创作方式,雕塑家用它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新的雕塑语言和艺术面貌。或者说,是一种以数字化手段为基础的雕塑创作思维。 这就好比是泥塑家有泥塑的创作思维,石雕家有石雕的创作思维,金属焊接雕塑家有金属焊接的雕塑创作思维,是一样的。
这种数字雕塑的创作思维是建立在对数字雕塑软件技术和数字化手段的全方位深度掌握的基础上。
1. 不仅仅是雕塑稿放大
目前大多数的雕塑家对数字雕塑技术的认识停留在雕塑的放大这一功能上。当然,用数字化的手段放大雕塑是很方便的。 这只是最简单的一种应用,数字技术在其中只起了转换雕塑存在形态的作用,即将实物转换为虚拟数据然后又转换为实物。
我想说的是,数字雕塑技术能做的事情其实更多。雕塑家如果真正掌握了数字建模技术,就好像给你了一个全新的雕塑工作间,其中有你前所未见的新工具, 而且你不久就会发现新工具给你带来了雕塑的新做法,甚至是做出了新雕塑。这才是数字雕塑技术更深层次的对雕塑创作的介入,也解释了我前面说的“数字雕塑的创作思维”。接下来,我将试图通过对数字雕塑技术的深入介绍和分析, 来解释和呈现这种“深层次的介入”。
2. 数字泥土材料突破了传统材料的语言范围
每种雕塑材料都有其基本的语言范围,比如泥就不擅长做图 4 中雕塑《红色的茧》的空间构架,这就是说明泥这种材料决定了其语言的基本特征,也同时有其语言范围。
图4 张盛数字雕塑《红色的茧》
泥的材料特征之一是力的作用对其产生的形变和痕迹。如在重力的作用下, 泥可以下坠而产生出特有的形态。除此以外,干裂、脱落、垮塌、变形等等一切泥土这种材料的基本特征,既是可以成为泥塑的语言,也可能成为限制。综合起来看,可以说是这种材料的语言范围。 金属、石头、陶瓷等材料也都有各自的语言范围。近几年雕塑家们热衷于突破材料的语言范围,比如拿不锈钢做石头, 拿陶瓷做布鞋,拿树脂做木头,等等。
数字雕塑,由于用的是数字雕塑软件中的“数字泥土材料”,和现实中的泥土材料有非常大的不同。其明显的不同之一是“可穿透的特性”,物体和物体之间是可以相互穿透的,毫无阻力和障碍。在数字雕塑作品《红色的茧》中, 我就运用了数字材料的这一特性,用成 千上万的方形条状数字物体相互刺穿, 共同构架出一种空间形态。在现实中, 无论是泥、金属、塑料还是陶瓷,所有材料都不具备这样的材料特性和语言。 有人可能会比较关心这样一个作品制作的时间。我可以诚实地告诉大家,制作《红色的茧》的数字模型我花了 2 天的时间, 然后就可以 3D 打印和喷漆了。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用传统雕塑材料和手法要如何制作?是否可行?
数字雕塑的语言特征很多,后面详述。
3. 数字雕塑技术突破了空间对雕塑的限制
第一,在空间上解放了雕塑家。雕塑创作不用限制在工作室里,而是可以走出去,带上平板电脑和雕塑软件,即可在世界各地的街头巷尾、原始丛林或躺在床上进行雕塑创作。其对雕塑艺术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当年一群画家不满足于在画室内封闭作画,走出画室,走到大自然中, 造就了印象派的不朽贡献。
第二,因为是在电脑软件中制作雕塑,所以不需要巨大的场地空间。年轻雕塑家们不再被高昂的工作室房租打垮。 只需要一个容纳办公桌和电脑的空间, 创作的数字雕塑作品就可以放大成数十米的实物。
第三,保存作品不再需要巨大的空间。只需要保存好雕塑的数字模型数据, 需要展览时在展场本地打印成实物即可。 一些即兴的创作后无法带走作品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扫描成数字雕塑模型的方式带走保存,这同时也将极大的减少运输环节。
4. 数字雕塑技术突破了时间对雕塑的限制
数字雕塑数据永远不会被风化和腐蚀,如果打印出的雕塑实物在自然环境中长时间的展示而被损坏,可再次打印出一个新的完整作品。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突破了时间对雕塑的限制。
5. 数字雕塑是人在创作而非机器
目前,数字雕塑软件和 3D 打印机本身还不具有智能,显然它们只是工具, 一套数字化时代的新工具。作品还是人在创造,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一点和传统雕塑没有不同。所以雕塑家们大可不用畏惧。
三、数字雕塑的几大语言特征
一些雕塑家比较关心数字雕塑软件能不能做出泥味儿。我理解他们,我认为数字雕塑中的数字泥土完全是另一种新材料。任何用一种材料去模仿另一种材料语言都是很难的。
数字雕塑由于其材料和创作工具的巨大改变,使得其创作出的雕塑的语言也会具有独特的数字艺术的特征,我把这种区别于传统雕塑的特征称之为数字雕塑的语言特征。特征很多,每一种语言特征都或将给今天的雕塑艺术带来新的可能性。
数字雕塑的语言特征可以根据其数字材料和数字工具两方面进行分类和研究。概述如下。
1. 数字泥土材料的语言特征
A. 形体的可穿透性
即数字雕塑软件中的数字物体可以相互穿透和重叠,这是数字雕塑重要的独特语言之一。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做了叙述和讨论,不再累述。
B. 形体的可无限复制性
数字雕塑软件中的形体都是可以快速复制,并加以利用和再创作的。例如数字雕塑软件中制作好的人体数据可方便的复制一份,对其姿势和长相加以修改,轻易即可组成大型群雕。大大减少创作时间。
图5 张盛数字雕塑《梦游中的欲望》中运用数字雕塑的模块化创作
C. 雕塑创作的模块化
数字雕塑软件中的形体可进行拆分和重新组合创作。如图 5 中所示,在数雕塑软件中,我将做好的人体部件分割出来成为模块,重新创作组合,创作出新的雕塑数字稿。对于传统雕塑技法而言, 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作新方式,不仅会大大提高创作效率,和作品数量、作品体量, 也或将从雕塑创作思维方式上改变雕塑家创作。
D. 便携性
数字雕塑数据的保存和携带不需要空间,装在 U 盘中即可。
E. 点边面构架
目前数字模型数据都是以点、边和面的方式构成的,这一点和现实世界中的材料很不一样。一个数字雕塑的点边面也是有具体数量的,其细节受到这些点边面的限制。如图 6 中,左侧高细节的数字雕塑模型的面数总和为 1000 万面,右侧低并没细节模型面数总和是 1 万面左右。
图6 面数对数字雕塑模型的影响
近两年国外的一些雕塑艺术家也常以低细节模型的效果来制作雕塑作品。低细节模型在 3D 数字图形、图像领域,只有在电脑计算能力较低的数年前使用较多,近年来已经被高细节模型所取代。之所以雕塑创作中有人模仿这种效果,我认为是低模的点边面效果其先天的具有数字艺术的特征,即点边面的数字模型构架。这种构架体现了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所特有的一种形式感,具有时代性,是只属于今天的语言。
2. 数字工具的特性带来的语言特征
A. 完美的对称性
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形体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存在的,有的是轴对称,有的是中心对称。传统的雕塑创作中,雕塑家只能做完左脸做右脸。而在数字雕塑软件中,只需要制作一侧即可, 对称的另一侧会同时自动的生成。如图 7 中所示,我在临摹制作贝尼尼雕塑作品中的三头犬时,利用对称性的特点,只需要雕一边就可以完成整个狗的制作,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和时间。为了让两边看起来不一样,这时就可以再单独修改每一边。 最后做出需要的动态,完成制作。
当然,数字雕塑也是可以不对称制作的,只需要关闭对称雕刻的开关即可。
图7对称雕刻和动态调节
B. 动态的可调节性
在传统雕塑的创作流程中,动态是首先要找准的。而在数字雕塑的创作中,动态是可以放在雕塑制作的任何阶段进行制作和修改的。如图 7 中的三头犬,就是在对称雕完后,再进行的动态制作。其实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即使是在雕塑有了动态后,对称雕刻仍然可以进行,这是传统的雕塑家难以想象的。
C. 无遮挡雕刻的自由性
被雕塑本身的一部分遮挡而无法下刀的问题不会在数字雕塑创作中出现,因为在数字雕塑软件中进行创作的时候,任何部分都可以被暂时地隐藏掉。3D 打印技术由于是一层层叠加的成型方式,故也没有无法下刀的问题。这一点也会给雕塑创作带来极大的自由,从而孕育出新的语言的可能性。
D. 数学逻辑的特征
一些建模软件可以通过数学逻辑来进行抽象造型的制作。 线性代数、立体几何、拓扑学和分形几何都可以成为创作抽象雕塑的出发点。软件程序和数学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而自然界和数学又是天然的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用数学逻辑呈现出的形体更加能贴近自然的真实。图 8 中展示的就是利用数学逻辑创作的抽象雕塑形态。图中除了左下和中下以外, 其他 4 个作品是外国女雕塑家Bathsheba的雕塑作品,她使用参数化建模软件来进行抽象雕塑创作。图 8 中左下角的数字雕塑的形态就是以分形几何为基础的。
图8 数字雕塑语言中的数学逻辑特征
以上总结的几点数字雕塑语言特征,其中一些看似是技术性问题,但其会对雕塑家的创作思维进行扩展。这也就是我前面说到的创作思维的问题,当一个雕塑家越深入地了解到数字雕塑的相关技巧,这些新工具也反过来使雕塑家产生新的雕塑创作思维,从而打开雕塑更多的可能性和表现力。
四、结语
在国内外,用数字软件来创作雕塑仍然属于少部分人的创作方式,尤其在国内还没有普遍被雕塑家熟悉。今天,世界已经跨越机械时代、电子时代,走入了数字化时代。艺术应该是一个时代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的体现,艺术创作所用的语言如果成为这个时代的语言,也许更能够表达这个时代的声音,更能引起时代的共鸣。
(本文发表于《雕塑》杂志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