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岸对峙,伊水从中流,看上去宛如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 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 公里,现存5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与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自三国分裂到隋朝统一,社会动荡不安,生活陷入苦难中的人们总希望找到思想上的寄托,而东汉末年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便大行其道,给无助和失望的人民心灵和思想上的寄托。随后北魏国泰民安,历代皇室统治者对佛法极为崇尚和重视,使得佛教艺术得以快速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给人们带来深远影响,本国民族文化趋向大融合,加之外来佛教文化的侵入,给这一时期石窟造像活动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形式。
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后,开始大兴雕塑之风,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技艺,持续了50年之久。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是古阳洞,这时的雕塑在云冈石窟风格上发生了变化,由粗狂雄浑变成“秀骨清相”,由衣着厚实变为“褒衣博带”,印度特色的多姿异态、形体粗壮向中国化的转变使得魏晋乃至其后期的造像更世俗化,更贴近生活,这些都表现出当时人民“神人沟通”的愿望。
古阳洞是所有洞窟中最早开间的,洞高11米,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二石狮。南北两壁分为三层,主像是释迦牟尼像,龛楣、龛额设制精巧,造型奇异。
宾阳洞修建耗时23年,共费人工80万以上。宾阳洞以宾阳中洞最具代表性,是典型的“秀骨清相”风格。宾阳中洞前壁的浮雕之一《皇后礼佛图》,刻画的是文昭皇后礼佛行进的场景,整个雕塑生动传神,以皇后为中心,宫女侍从们衣着鲜丽,顾盼呼应,有的手执莲花,有的回首顾盼,有的面含笑意,前簇后拥向前行进。而后壁则描绘了《皇帝礼佛图》,构图精美、设计巧妙,堪称传统浮雕的经典之作,现分别藏于纽约市博物馆和美国纳尔逊艺术馆。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由唐朝武则天时期开凿,历时三年。提到奉先寺,我们不得不提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了,她通高17.14米,是奉先寺主像,她面容端庄、目光和善,嘴角微翘,呈微笑状,俨然一位睿智善良的妇女形象,此座造像是由武则天“捐粉钱二万贯”修得,可见她与武则天有密切关系,又因武则天被称为“弥勒佛下世”,所以将此卢舍那大佛雕刻成武则天的形象,为其歌功颂德。
卢舍那大佛两端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供养人。左侧侍立摩诃迦叶,是一个稳重严谨的老者形象,右侧侍立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最年轻的弟子的阿难。这组群像性格鲜明,一反北魏雕像的清秀,以雍荣华贵为美,浓重地反映了盛唐时期的风俗和习尚。
除此三洞以外,万佛洞、极南洞和火烧洞亦很具艺术特色。
龙门石窟又以“龙门二十品”著称,“龙门二十品”——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以魏碑体篆刻,气势刚健有力,记录了当时碑刻、题记以及造像者姓名、造像日期和缘由,是后代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书法的经典之作。龙门石窟是集合了窟龛、造像、宗教、美术、书法、雕刻、医药、服饰于一体的文化殿堂,代表了我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作为皇家石刻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完美地展现了石雕这一在亚洲地区文化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是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代表。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也因此而荣膺世界遗产之誉,其美轮美奂的石刻艺术品,凝聚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千百年来,默默地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教化我们与人为善,共建和谐、美丽的世界。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艺术的“里程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它为我们研究北魏至隋唐五代提供了实物史料,龙门石窟的雕塑技艺、绘画及创造均给现代雕塑带来深远影响,它将作为中国的艺术宝库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