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英国现代雕塑的两代人
来源: 雕塑频道| 时间:2017-11-01 | 点击: 890 |

   英国的现代雕塑是从亨利·摩尔之后形成面貌的,摩尔是一个划时代的界线,他之前的英国雕塑非常平庸,他之后的英国雕塑则有声有色,逐渐成为影响国际现代雕塑的重要中心之一。在摩尔之后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英国雕塑家,形成英国现代雕塑的第一代,其中主要人物包括有林恩·贾德维克(Lynn Chadwick)、肯尼斯·阿米泰吉(Kenneth Armitage)、伯纳德·米杜斯(Bernard Meadows)、列格·布特勒(Reg Butler)和伊丽莎白·佛林克(Elisabeth Frink),他们与摩尔一样,基本都从事与人物题材、有寓意的题材密切相关的创作。这批人一般被视为摩尔后的、或者说英国当代雕塑的第一代。

微信图片_20171101095832.webp

Lynn Chadwick, Teddy Boy and Girl, 1979. Bronze 200 x 75 x 60 cm

微信图片_20171101095848.webp

Lynn Chadwick, Trigon, 1961. Bronze, 250 x 66 x 61 cm

微信图片_20171101095850.webp

Lynn Chadwick, Three Elektras, 1969. Bronze (black) 226 x 223 x 219 cm

微信图片_20171101095852.webp

Lynn Chadwick, Crouching Beast I, 1990. Welded stainless steel 122 x 142 x 315 cm

 

微信图片_20171101095853.webp

Lynn Chadwick, High Wind III, 1990. Bronze 200 x 112 x 114 cm

   他们的作品,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摩尔的影响,比如英国女雕塑家伊丽莎白·佛林克的作品,就有人物性、表现性和寓意性的特征,其它的几位在艺术风格上也都类似,摩尔对他们的影响痕迹是非常清晰的。

   林恩o贾德维克1989年的作品《坐着的人物》是这一代雕塑家风格的代表。这个接近2公尺高的不锈钢雕塑,以抽象的手法表现了两个并列而坐的男女,看不见头面。形式上有着强烈的象征性。他利用了不锈钢的金属潜力,使这个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现代感和象征主义特色,也与亨利·摩尔的《皇帝和皇后》这件作品的风格非常近似,即便是思维方式也很接近,可见摩尔对第一代英国现代雕塑家的深刻影响。

微信图片_20171101095854.webp

Lynn Chadwick, Sitting Couple, 1990, Welded stainless steel, 65 x 69 x 61 cm. 

 微信图片_20171101095856.webp

Kenneth Armitage, The Prophet, 1961

   在第一代之后,英国出现了第二代的雕塑家。与第一代雕塑家不同的是第二代的雕塑家基本从事抽象雕塑,而不再集中于人物题材,其中第二代的重要领导人物是安东尼·卡罗(Anthony Caro),他受到美国抽象雕塑的很大影响,特别是美国雕塑家戴维·史密斯(David Smith)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71101095857.webp

Anthony Caro, Black Cover Flat, 1974, steel

微信图片_20171101095859.webp

Anthony Caro, Dream City, 1996, rusting steel

  第二代的雕塑家与第一代很不一样,他们基本摆脱了摩尔的单纯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也摆脱了具有强烈寓意性的风格,而开始从事抽象表现,同时也摆脱了任何具有寓意的单纯抽象形式的组合的雕塑探索,其中以卡罗的影响最为重要,其作品的意义在于:开创了英国雕塑多元化的前途,打破了第一代英国现代雕塑家完全、或者绝大部分因受摩尔影响,造成风格比较接近的情况。因此,在第二代雕塑家的作品中,呈现出非常不同的个人化特色。从某种程度上看,英国的雕塑在1980年代以来,与英国绘画的个人化、多元化状况是类似的,它们的发展呈现出平行的方式。典型的例子是卡罗1990-1991年期间创作的《TB圈圈人》,这是一个青铜和白铜的抽象作品,包括一些圆形、半圆形结构和金属弯曲线条,整个雕塑的底部是一个圆形的桶,两边各有一圆形的轮,意义含糊,具有明显的单纯抽象的动机,与受摩尔影响的第一代显然不同。

   这种完全走抽象形式道路的雕塑,在第二代中非常普遍,他们都设法摆脱摩尔对他们的影响,走自己的道路,显示出英国当代雕塑开始走向非大师化、强烈个人化的新阶段。

 

摘自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略有改动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上一条:城市产业升级,雕塑装置艺术家遭遇成本危机?

下一条:城市的公共艺术

手机版PUREvnp 京ICP备17042124号     技术支持: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