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公共艺术如何理性建设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时间:2017-11-03 | 点击: 668 |

  近30年,中国城市改造天翻地覆,可谓世界奇迹。这种变化对普通人而言或许是记忆中景观的不断变更,从最初给人一种不适应和怀念的感觉到逐渐习以为常,可以说,城市的巨变也在改造着人们的文化、审美和情感。当我们每天经过无法回避的城市公共景观:街道、广场、公园、车站、桥梁、体育馆、校园、美术馆、商场等悄然被改变着时,我们记忆中熟悉的场景、形状、色彩与机理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新的景观的不断涌现被业内谓之“公共艺术”,这一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概念,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其定义与价值等仍然十分模糊。

201449142304.webp

  “公共”不仅包含物质与意识问题,与“私人”相对应,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哲学或社会学概念,其中关系到意见分配,决策共识等。探讨“公共艺术”不能忽略其过去性、现在性和未来性。“过去性”要求我们面对延续至今的城市公共历史遗存物;“现在性”呈现出过去与当下发展的矛盾,需要解决公共与个人的融合、平衡,并达成共识的问题;“未来性”则基于对过去、现在的认知,确立公共艺术对未来是否具有广泛的公共价值和意义。诚然,无论是一个城市的规划,还是区域景观的建造或者一座建筑、一件雕塑的落地,都离不开具体的人(一个团队和单位的领导)的决定,但判断决策是否得当则需要从以上三个角度加以衡量。

  现实中,比较困难的正是处理发展(现在性)与旧有遗存(过去性)以及是否符合未来要求(未来性)的矛盾和冲突。没有私人也就没有公共,毋庸讳言,今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诉求和理念不尽相同,众口难调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当一个艺术家在个人工作室做了一个巨型雕塑时,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公共艺术,但是,如果把这一雕塑放置于浦东世纪大道上并替换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建筑,那么,议论就来了:“每天都避不开、这么难看”“不和谐”“古建筑拆了可惜”“没有考虑周边环境”“没有体现城市文化特征”“是否通过公开招标”“用了多少纳税人的钱”……诸如此类的质疑将接踵而来。

  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如何达成共识,完成艺术的公共价值意义?对于艺术家,虽然不可避免在作品中展现私趣倾向或者风格追求,但其是否具备完成公共艺术项目的能力等都应该在事前做充分评估,同时在相互尊重、妥协并追求共识的过程中,艺术家理应主动避免自己私趣的膨胀。对于需求单位而言,为完成一个预算之内的公共艺术项目,在邀约知名艺术家(或团队)来实现项目计划的同时,应公开聘请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与市民代表,达成先期的共识。如果可能的话,这个论证越充分越好,毕竟建了再拆的案例屡见不鲜。现实中,很多发布单位不了解艺术领域,对项目没有什么想法,也没有时间考虑,甚至出现当权者仅以个人趣味调定项目方案的现象。至于民众(包括专家),一般是在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完成之后发生议论,对于发包单位而言,这些声音曾经“最无关紧要”,此时又变得“最麻烦”。如果说中国公共艺术水平不高,根源在于民众的审美水平有待提高的话,那么究其原因是民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忽视了,常常糊里糊涂地被代表了,被私趣代表了,被利益代表了……民众话语权、参与权、审美权的保障亟需加强,这不仅是为了确保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同时也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面向世人应有的文化自信、艺术自信。

  公共艺术的概念以及内在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仍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以及每一个具体项目的主导力量、关系网络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各种因素中寻求平衡确实不那么容易,但解决问题的途径无非确立个人、单位、民众达成共识的制衡机制,共同在过去性、现在性、未来性中找到平衡。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走向文明的标志,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悉尼的歌剧院、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我们之所以不能忽视当下公共艺术的各种问题,是因为好的公共艺术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品格和文化自信,也将对几代人的文化性情产生深远影响。(作者王远: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教授)

编辑: 王子衿


上一条:英国雕塑家的微型中世纪建筑雕塑

下一条:城市产业升级,雕塑装置艺术家遭遇成本危机?

手机版PUREvnp 京ICP备17042124号     技术支持: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