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Naturalism)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社会,它是伴随生存环境演变而产生的学科,破坏与自我修复是其最为核心的任务。
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 (Ernst Haeckel) 于1866 年提出生态学概念,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一般情况下,雕塑家于环境建立作品是以美学为基础的,以体量及形象介入,以材料及形式介入,而并不是以生态学理论作为途径。然而,当涉及雕塑与场所关系时,会面临比如作品植入环境是软性植入还是硬性植入的问题。因此就必须引起对自然生态的重视,就需要对雕塑自然性到底如何表达进行思考。在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中,出于对自然的重视,存在本身即定义为本体。于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对作品存在的效能可做出初始判断,并得出结论:在雕塑的全寿命过程中 , 能够持续参与环境构建并对周围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可持续的影响,即可定义为雕塑的自然属性。以此可作为雕塑创作的一个根本要求,进而说明雕塑需要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前提下再去与人发生关系。因此,以空间为“底”,雕塑与自然相适应,参与生活世界的构建,最终成为场所必需的一部分。它的创作特征和设计原则必然要以人们对自然的敬仰和尊重为基础。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反观自身行为,思考宇宙人生,也是自我修炼的过程。这种一层一层深入的情,最终演变为自然主义雕塑的精神力量。
雕塑是空间性的形体研究,作为空间的实物,它以空间性为前提而展开叙事。在当代雕塑中,“场所”(Place)概念的引入,说明雕塑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是彼此互为关联,并可产生相互作用的。这也是雕塑以自然身份走向生活世界的要求。场所是一种“磁场”(Magnetic field),具有凝聚性,这种磁场不但将人的行为引进场所,也反映作品对环境的深层解释。在场所中,除了雕塑实体、人和固有场域,还应包括水、阳光、空气等自然环境。雕塑作为空间的实体,不仅是造物,也应该解释物从何来。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之中,解释“物”的意义。因为观照了环境,才有了雕塑,有了雕塑,环境才变得有了意味。雕塑自身在增加了环境的趣味性和文化性的同时,环境也反过来肯定了作品存在的价值。自然的运行规律说明,万物之间的物质循环是具有潜在的能量平衡的,自然主义雕塑在不增加环境隐形能量压力的同时,引导公共场所的意识构建,如诺瓦利斯所言:精神之精神。人对于大自然的本性抗争,归根结底也是在自然规律中探索和补充自身。对于物质世界的不完美,人们通过精神世界的不断完善,互为补充,策略本身就是事半功倍。人之天性,正是能够游刃有余地参与生活世界,并在不断创造之中尝试适应,人类才留下璀璨的文明。而自然主义雕塑概念的提出正是尝试解释这一发展过程,并在倡导关注自然的同时,不断加强雕塑家自身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和觉解。自然环境作为作品存在的“底”,离不开对固有地域条件的深入觉解,或者引以建筑屋顶的造型来做进一步解释 : 北方建筑屋顶多陡峭,可避免积雪;西北建筑屋顶多单坡,为避免挡风;江南建筑屋顶多缓坡,配合梅雨。在不同的地域、气候、人文背景下,人们赖以生存的建筑,在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创造之中,逐步走进了自然的规律。千百年来对于自然力量的消解与平衡,推动的是人类生存文明的前进。同样,关注雕塑的自然性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物的关注,石头、树根、植物、贝壳、异形和阿尔巴曲线的应用,都是人们对于赖以生存的宇宙家园深入关注后的反映。从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到自然材料的应用,再到自然题材的创作,是自然理念的建立过程。雕塑是灵性的创造,蕴含了艺术家思想的广袤期许,我们走过时间,看到了自然主义雕塑存在的力量,它改变了环境的原始定义,证明了艺术的力量,而所有的一切也反作用于雕塑,解释了雕塑的本体,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存在”。
1969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规划教授麦克哈格出版《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书中提出用生态学原理研究大自然规律,并作为人类生存的新思想和方法。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西方设计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设计与自然的关系,作品的能量意义。艺术家高伊策在荷兰寨兰德海岸防洪大堤上的艺术作品正是解释作品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绝佳案例。由于海啸的袭击,寨兰德海岸有两千人丧生于海啸的灾难,政府决定在海岸上修建一个三角形的防坡堤,以应对突发的海啸。由于经费比较少,高伊策在带领其工作室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在衡量经费和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做出选用当地盛产的蚌壳作为雕塑构造材料的方案。黑白色按秩序排列,既堆砌出了堤坝又形成了独特的海岸风貌。结果是黑色的海鸥喜欢在黑色的蚌壳上休憩,白色的海鸥喜欢在白色的蚌壳上休憩,作品不但迎合了海鸥的习性,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也做到了巧妙融合,和谐共生,项目也因此取得巨大的成功。
1983 年,雕塑家野口勇在加州设计了一个叫作《加州剧本》的雕塑,雕塑位于高大的玻璃包裹的办公楼下面。在平坦的基地上,野口勇创作了一个叫作“利玛窦精神”的雕塑和一个叫作“能量喷泉”的圆锥形喷泉,象征公司创始人创业的执着和坚忍的精神。一个覆盖着砾石、沙子、仙人掌的小山丘象征“沙漠地”,树木环绕“森林道”,以一条在铺装地面上时隐时现的小溪作为源头。二角锥和三角锥的造型,将规则或不规则的造型任意安排在一个空间之内,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空间置换和叙事的思考。作品不大,对于周围环境而言,闹中取静,立意明确,形式柔和,整个环境也充满了脉脉深情。空间对话,就是这样以艺术的手段打破原有环境的概念,从而建立起了全新的意向世界。
艺术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多变性和创造性。如果说生态学非常关注“物质循环”的概念,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空间对话就是一种潜在的物质循环呢?对话的关键在于思路,“动与静”“大与小”“规则形与异形”“明亮与黑暗”“传统与现代”“城市和乡村”都是广泛被选作对话的思路。“适应性”“灵活性”“随机性”和“合理废弃概念”等适应变化的手段也都是可选创作策略。
德国柯布斯附近方圆 4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下生产褐煤,一百多年来褐煤的开采为当地带来了电力工业、热力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荒芜的、失去自然生机的环境和数十座 60 ~ 100 米深的露天矿坑。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矿区逐渐减少煤炭开采,种植树木,医治地区环境创伤,使地区成为旅游、休闲的圣地。20 世纪 90 年代,矿区不断要求各国艺术家以巨大的矿坑为背景,创造自然主义雕塑作品。艺术家从个人对场所的体验和专业经验中去寻找解决基地问题的办法,而不去模仿已经存在的某种形式,其结果是设计体现出了连贯性的情感观照,很好地体现了雕塑所处的场所风貌。自然主义的创作理念,使废弃设备、矿坑和艺术交融在一起,形成荒野的、浪漫的自然风貌雕塑,每年吸引上百万的游客,也为地区带来了人气。在场所矛盾之中,作品与环境互为补充,达到一种对话的可能。因此,在雕塑创作之初,就需要对作品的题材、材料、形式产生要求,在这种重视物质循环的要求之下开始工作,以审视作品与环境的匹配性高低的程度做自我监督,关注“合适”的问题,思考作品该以何种方式去构造,建立一种什么方式的物质循环。这实质上对艺术家的学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的意义有时候大于形式的表达。好的作品总会经过时间的考验,并被人们长久地记住。
“茫茫浩海,漠漠山川,千古洪荒,万倾苍茫。”中国古人最早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是“天地人合一”的简略表述形式,其根据见于《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人合一”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虽然很难用定量的方法估算出天、地、人三要素在不同场所环境中的分量,但可以肯定追求和谐是公共雕塑与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境界。该种情况下,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天+地+人 = 和谐,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关系。因此必须承认的是,在人的生存环境之中,以人为主的个体单元是避免不了与宇宙之中的万事万物发生关联的。在雕塑走进自然成为一个空间的主题物的那一刻起,它的存在就不单单是以艺术美学表达作为全部内容,也包含艺术与环境“和合”的种种探索。道家说:“天地虽生万物,实为一体。”比如紫禁城太和殿的“太和”、颐和园的“颐和”,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建筑及田园所传达和描绘的恬适宁静、天人谐和的情调正是说明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合”不但包含包容的概念,也是愿意接收和接纳自然规律的一种态度。当然,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地域人文风貌,作为创作的主要因素,影响往往是显性的,在“图”与“底”的关系中,彼此相互作用,形成生活世界中要表达的内容。而人们以个体身份走进场所,感受作品,引起受众体味隽永的天、地、人之间的息息相关,审视自然的不平凡。《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中的“道”,就是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宇宙万物自然而然的规律。在自然规律之中,雕塑创作反映作品与自然的彼此观照,相互包容,相互信赖,追求有度而适合。当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草木枯荣,茫茫沧海都按照规律运行,自然也就和谐。
在狩猎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不高,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自然从属型关系,雕塑主要为自然状态下的形体,雕塑类型表现为以信仰、宗教为主的造型。在农业社会,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人性化尺度上适度地改造生活环境中的自然,人与自然表现为自然顺应型关系。在工业社会,人们使用大脑、借用器具,对生活环境周围的自然进行改造,人与自然表现为自然征服型关系。总结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先后经历了自然从属型、自然顺应型以及自然征服型三个阶段,而如今正向着人类活动与自然共生的方向发展。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历程体现了人们在自然中收获与失去的生存经验中的不断进步。由于人的能动性增加,对自然的改造和破坏程度加大。在后工业社会,人与自然表现为自然共生型的关系,公共雕塑的类型也将朝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方向发展,朝着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自然主义雕塑作为近代西方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以艺术的方式有效地介入自然环境,从而引导了生活的文化性,在欧美的城市改造运动中被广泛涉及。在改造英国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后的城市乱象中,雕塑的参与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城市区域主题的建立,自然主义雕塑功不可没。如今,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方兴未艾,雕塑在体现文化、参与环境建设方面,难以避免在特定历史区间形成多样的风格形式,不断变化的形态。不过每一次变革都是雕塑学进步的标志,所以每一种风格和形式也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正如我们难以去界定这片草原比那片草原更有意义一样。而以自然主义理念作为当代公共雕塑创作的策略,是说明人与自然、人与场所、人与空间、人与文化之间的“自然而然”与和谐共生的理想,这本来就是一种生命态度,一种广博的宇宙观。
(原载于《美术大观》2017-04,作者王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