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复兴”概念的出现是欧美国家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在城市中心区清理贫民窟,代之以写字楼、购物中心等商业空间,事实证明,规划图纸变为现实之后,美则美矣,却并不宜人。城中心繁荣的表象之下,是空心化的“水泥森林”。
回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30 多年的城市建设,“数字和比例”固然喜人,“质量和活力”却实在令人担忧。2014 年,政府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当前城市建设存在“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 ;盲目追求城市建设速度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 ;城乡建设缺乏特色”等诸多问题。我们的城市建设不仅重蹈欧美的覆撤,更可怕的是,无节制的“拆迁”已经重创中国城市的“风景”与文脉。走进每一座城市,眼前都是宽阔笔直的街道、名字标榜欧美血统的高大楼盘、橡皮坝截流留下的干涸河床、“高尚”小区门口脏乱的垃圾桶……光鲜的面具都是一样的,面具后面却各有各的伤疤。
面对这样的现实,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需要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强化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需要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原则 ;也需要强调文化的传承,凸显城镇的文化特色 ;更需要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究其本质,“新”意味着从“物的城镇化”提升到“人的城镇化”。由此,在当下的语境中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兴理论具有特别的价值。
城市复兴的引擎是什么?以国外的实践检验看,答案是文化和艺术。在这一进程中,以文化为内核、以公共利益为诉求的公共艺术不仅能直接改善城市面貌,而且能提升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将城市与人连接在一起,将城市中生活的人联系在一起,让城市不仅美丽,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
理解“公共艺术”(Public Art),首先需要区别它与城市“公有空间的艺术”(Art of Public Space)的不同。后者仅强调艺术品的位置,而公共艺术更强调其文化价值取向——“公共性”。其核心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以艺术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体、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环境、时间的综合感知,批判、质疑或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因此,公共艺术的范畴超越了城市规划、建筑、景观、雕塑设计的界限,其问题导向、文化导向超越了材料和手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突破传统观念和陈规时,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对公共艺术的定义是 :在实际操作中,艺术家往往与建筑师、工程师和景观设计师合作,以创造视觉化空间来丰富公共场所。这些共同合作的专案包括——人行步道、脚踏车车道、街道和涵洞等公共工程。所有这些公共艺术表现方式,使得一个城市愈发有趣、更适合居住、工作及参观访问。
公共艺术渗透进入城市街巷,丰富了城市空间尺度,“千城一面”的问题自然消解,更重要的是,城市具有了文化亲近感,成为可进入、可交流的弹性空间。
大尺度作品如当代著名公共艺术家奈德·史密斯(Ned Smyth)将费城市中心的观光巴士起点站站台转变为公共艺术作品《世界公园》,为候车和休憩的人群提供了完备的使用空间,同时带给游客“费城——公共艺术之都”的第一印象。
奈德·史密斯的《世界公园》为候车和休憩的人群提供了完备的使用空间
小尺度作品如杰克·马基(Jack Mackie)1982 年为西雅图百老汇区域改造项目创作的《舞者系列——舞步》。马基选择在百老汇一带的 8 个地点安置他的艺术品,坐落在最繁华的百老汇购物和娱乐核心街区的人行道上。每个地点安置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舞步作品。
《舞者系列—舞步》采用铜铁地面镶嵌,每组舞步大概12 平方英尺,完成于1982 年
作品安置完成后很快被公众所接受并赞赏
艺术家用铜、铁材料嵌入地面 8 组鞋印,排列成一对夫妻跳舞时脚步移动的样式。鞋印被设计成“一步接着一步”的舞步运动轨以及由马基设计的两种舞蹈“obeebo”和“busstop”。鞋印由箭头和“R”、“L”(右、左)标示出舞者正确的脚步移动。每组舞步旁边的牌匾写有舞蹈的名字和节奏。比如,探戈是“慢 - 慢 - 快 - 快 - 慢”,伦巴是“快 - 快 - 慢”。最初公众对马基的创意持否定态度,但艺术品安置完成后很快被商人和公众所接受并赞赏,西雅图的人行道由普通的通行空间转换为公共娱乐活动空间。
在城市设计中,公共设施与公共艺术的结合成为普遍现象,最终的结果将是将文化艺术弥漫在整个城市,全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共同的城市文化认同感。
当代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复兴更重要的价值是从本质上对“民主、互动、开放、参与”的强调,“公共”二字的含义就落在这一文化指向上。基于此,艺术的作用和方式从神圣感、殿堂式、经典式的方式变为追求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艺术与公众的关系成为双向交流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
西雅图派克市场(Pike Place)有件深受市民喜爱的公共艺术作品——瑞秋猪。瑞秋猪肥胖可爱的形象和满地散落的蹄印引来无数市民和游客与之合影。瑞秋猪诞生 1986 年 8 月 17 日,是雕塑家乔治亚 o 杰博(Georgia Gerber)根据 1985 年 Island 县展览会的冠军猪复制的铜像,它重达约 340kg,名为“Rachel”(瑞秋)。雕塑家在瑞秋的身上留了一条口,胖猪就成了一个存钱罐,不时有游客往里投钱,这成为派克市场基金会筹集资金的一个渠道。通过瑞秋猪,派克市场基金会每年能够筹集到 6000—9000 美金,为市场所在社区的近万低收入人群和老年居民提供帮助。具体的服务包括市场居民的医疗保健、市区的食品银行、市场老年中心和市场的幼儿园等。
位于西雅图派克市场的瑞秋猪
2007 年 3 月 21 日,作为美国最早的为农民经营提供服务的市场,派克市场开始庆祝它的诞辰百年,同时,基金会也庆祝自己向市场提供服务 25 周年。这一庆祝活动持续半年,直至 9 月。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节目,2007 年 6 月,胖猪大游行开幕,关注底层人民、扶助弱势群体的故事和精神在整个西雅图市传播。
2007 年适逢中国农历猪年,“胖猪大游行”也反映出公共艺术活动汲取多种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力。公共艺术以直观的方式让多种文化、生活形态深入人心,增进社会的宽容度,期旨全面进步。
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形式,随着公共性观念的深入人心,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早已超越了城市美化的简单层面,而是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型取向,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它在城市复兴中的作用,已经成为欧美、日韩、中国台湾等地成熟的发展经验。公共艺术从以“人民艺术”的面貌在中国萌芽开始,迄今已经走过 20 年探索期(1978—1999 年)和 15 年发展期(2000 年至今)。在过去的 35 年中,中国公共艺术从政治宣传符号演变为城市美化的重要手段,从传统的城市雕塑发展为综合性当代艺术。设计师、艺术家开始探索公共艺术在改善城乡空间结构、提升社区活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意识地反思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伴生的社会、文化问题,并通过艺术实践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这个探索方向无疑是与强调“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致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兴实践。
费城现代艺术协会主席卡登(Janet Kar Don)评价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风格或运动,而是一种以联结社会服务为基础,借由公共空间中艺术作品的存在,使得公众福利被强化的方式。”新型城镇化是国家促进城乡繁荣、提升全民福祉的发展战略,公共艺术秉承同样的目标与价值体系,将成为中国城镇化向质量转型的重要动能。
原文载于《城市环境设计》2016-04;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王中,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