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2018年美术界两会声音(一)
来源: 互联网| 时间:2018-03-14 | 点击: 620 |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期召开,美术界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提交议案、提案,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建言献策。《美术家通讯》特别收集了他们有关文化美术方面的议案提案或媒体采访,归纳辑录“两会声音”,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180314104147.webp

加强全国美术馆博物馆主题性创作展示与教育成立国家文化战略智库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


加强全国美术馆博物馆主题性创作展示与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文艺、文博事业要有新面貌、新气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文化尤其是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繁荣兴盛,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特别是美术事业,在中国美术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创作生产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主题性精品力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在各地也都有一批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情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我们深感,这些作品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它们并没有在国家各级美术馆、博物馆得到更充分地展示;再比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鲜明、最直接的传播者,还无法影响和教育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鉴于此,我建议国家各级公立美术馆、博物馆在寒暑假期间开设专题展览,展示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组织创作的重大主题性美术精品,并配备专业讲解员,将这些作品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播出去,特别是加大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与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艺高峰,建议国家级重点美术馆、博物馆加大对主题性美术创作展览项目的支持,特别是加大对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美术展览项目的展示与收藏、教育的力度,比如,可免除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展览展示场地租金,并适当延长其展期,增加展览推广、传播、教育力度,加大对主题性创作的收藏等等,让当代真正传播正能量、代表主流价值取向的美术精品走近大众,让更广泛的群体能够共享当代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防止公益公共类美术机构沦为出租场地,过于重视创收,而忽视并弱化了社会教化的公益服务与公共教育的重要功能。据我了解,不少国家级博物馆和一些民营美术馆已经走在前面,比如恭王府博物馆、北京时代美术馆等场馆,今年开始已经陆续免费承接国家级主题性美术展览项目,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责任。希望有更多的国家级重点美术馆博物馆后续跟进,为新时代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兴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立国家文化战略智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尤其是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繁荣兴盛,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特别是美术事业,在中国美术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创作生产了一大批有骨气、有温度,能够表现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大量走出国门,呈现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但是,显而易见,这些展览和作品的呈现,并没有形成一股合力,中国文化不是攥紧一个拳头打出去的。还有,现在国家在全世界设立了大量的孔子学院、文化中心等文化机构,这些机构常年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着中国文化,但还没有达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预期效果和影响。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是一个国家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问题,现在国家相关机构、社会团体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整体发展缺少一个战略性思考,或者缺一个顶层设计。近些年,文化活动多了,展览多了,但从国家层面来讲,都是松散的,各部门存在短线行为状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对临时的事务比较多,抓具体项目比较多,但是这个顶层怎么做,从观念到路径到路线图,这些思考是缺位的。美国的艺术强大,不仅仅是艺术家强大,还有他的国家顶层设计,美国艺术家协会有一整套战略思考,这一点正在被不同的西方学者披露出来。美国人对自己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有思考,他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好。

  因此,我建议应该成立一个国家智库,相关的政府机构、文化机构、专家学者都加入进来,对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话语权、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给方案、定措施、出路径、列时间表。为国家文化走出去做一个整体规划,做一个10年、20年、50年的规划。有这样一个完善和长远的规划,相信我们的话语权、软实力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逐渐得到彰显,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不仅是经济强国,我们还是一个影响世界的文化强国、大国。

以优秀的作品助力新时代的文艺

1521003975294764.webp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方向。学懂、弄通、落实是文艺家和文化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因文化自信而其命维新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它代表了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文化自尊、自强意识的确立,是以摒弃“西方文化中心论”和因鸦片战争后所产生的民族心理自卑和文化价值自卑观念为标志的,是对文化核心理念的自我肯定和期许。文化自信,既源自于中华民族历代先贤创造的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也得自于百年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的新成果、总结的新思想,还仰赖于在未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为人类文明宝库贡献的中国智慧,使中国文化复兴和“中国梦”得以实现。这也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今天应有的姿态。

  作为“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的中国文化自信,不会因其悠久的文明历史而自满、自足、自封,也不是因为有了自信,地位价值自高,文化必然繁荣,成果自然涌现。它需要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劫病除弊和善取活用他人优长的科学理性态度,需要敢于尝试探索,敢于自我批判和纠偏的能力,以及它所应具有的包容性。真正的自信还在于通过百倍的努力创造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成果、新财富,通过交流传播以证明他所拥有的不竭动力、原创能力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力,进而体现对其他文明所具有的启示、参照、借鉴作用,为不同文明所接受、理解和尊重的意义之中。

因铸魂立心而情系人民

  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复数个体的人便组成了“人民”的概念,因此决定了任何时代,社会的文化都是由人民创造,反过来又作用与人民,即“以人民为中心”,又服务于人民。

  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直指人心、撼人心魄,让人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民发现生命和心灵的意义,感受生命和自然的美好。作为“人民”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文艺家首先需要由己达人地树立铸魂立心的意识,然后通过作品去感染提升人民的思想情操、文化素质。以平民、平等的身份,自觉融入和沉潜到现实生活中去,以平视、平视的眼光和心态,以平正、谦虚的态度,真诚地向普通人学习,向生活学习,向经典学习。文艺家应当将故事情节、画笔书写的对象,真正聚焦到人民大众看似平凡、庸常,但却具有闪光内质的生活万象之中;聚焦到那些默默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做出奉献的万千幕后英雄和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音容笑貌之中。用真切的体察感悟,用自己的真实语言,用创新的形式、技艺,哪怕是非具象、抽象和新材料语言,倾注心力去创作文质兼美的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锤炼和健全自身的人格修养和思想境界。

因高峰期素面涤沙烁金

  传统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文化和文艺发展的历史之河,是一个大浪淘沙新陈代谢的过程。能够活化并作用于现实当下的历史文化、能够接受创新变革并指向未来的历史文化,才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而文化、文艺的高峰代表着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标识和成果标志。

  当代中国文艺家正逢历史以来最好时期,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警惕、克服文化生产、文艺创作中伴生的各类无良弊象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那些拒绝深刻、调侃经典、瓦解崇高,热衷于去思想化、价值化、主流化的弊端;那些淡漠生活、淡化主题、美丑不分,热衷于颠覆价值理念、标榜反主流文艺倾向;那些媚洋、贪大、求奢,追求搜奇猎艳,津津于渲染社会与人性阴暗面,行娱乐至上、市场为王,造价各类记录的陋行久治而难根除;而争锋于名利场,热衷于政绩事功,不惜粗制滥造赶工献礼,以及行业内是有风气颓败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折损着文艺创作的质量。更有文艺批评失语、缺位,浮泛者扬盛于尖锐批评而导致良莠莫辨的失范状态,形成了不良循环效应……凡此种种,都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消蚀着文化产品、文艺作品铸魂塑人的应有之义,也成为导致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现象的顽疾所在。

  先哲有云:“文以载道”。载什么“道”,是文艺家永远需要面对的课题。一个具有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精神的文艺家,将不会因世俗欲望和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谬误而丧失应有的人文情怀,忘却或弱化对于真善美的持守,迷失自我的信仰与理想,而坐视精神钙质的流失。甚至于尊重多样化为籍口,放松对作品的打磨锤炼、放纵于低水平制作,放任与低俗趣味于低俗趣味的张扬和资本的绑架而不自知。只有这样,才可能是作品突破“高原”的制约与极限,向“高峰”攀援。

因传世之意而矢志三精

  作品是文艺家的立足之本,创造高原高峰作品光有热情和决心远远不够。文艺家和文化管理者都需要关心如何使作品的思想切实精深起来,艺术精湛起来,技术精良起来,我们需要虚心学习,不断充电,关注社会发展变革,注重学习文艺理论,补充文史哲知识欠缺;我们需要学会善于在生活中发掘提取鲜活的素材,激发独特的创意构思,以小见大地体现中华思想理念、美学精神,学会赋予作品丰富隽永的内涵;我们需要有宽阔的视野、充沛的艺术想象力和意匠精神,以敢于试错、废稿三千的执着,打磨技巧和精妙的形式语言,精心设计作品的整体、局部和细节的协调关系,而不满足于炫技、视听效果等……但是,最终在作品背后起着驱策作用的还是作者的思想境界、人格修为和艺术感悟力。我们还需要行万里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关爱他人,需要克服许多自身的偏狭、自恋、怯懦和虚荣之心,以及永远不会没有的“无知”。说到底,要想创作上能够和中国古代传统拉开距离、与现代西方艺术保持距离、与现实生活和人民需要零距离、与时代贴近距离、与高峰目标缩小距离,能够折射历史与人民辉光的,有筋骨道德和温度的作品,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深度和厚爱的人。

  我们还需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把握导向与核心价值的同时,给以文艺家、文艺作品更多的信任、理解、尊重、扶持与呵护,惟其如此,当代中国文艺繁荣可望、传世可待、高峰可期。

 

1521004279908720.webp

植根人民 立足当下 美美与共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作为新晋全国政协委员,许江关注的重点依然是教育和文化,并就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繁荣当代文化、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艺术创作要植根人民等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活”在今天。

  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学的撞击与扎根当下的旅程中筚路蓝缕。如今,春风吹又生,再次展现强盛生机。中国传统文化要想以饱满的品质回馈世界,就必须让他们“活”在今天。文化繁荣,最关键是要“顶天立地”,要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天,立中国广阔现实大地。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拓展和提升,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创造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峰。形式上,应加强对视觉文化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书画艺术、美术艺术等极具观赏性、感染力的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二、人民是艺术之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总书记的讲话道出了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要点——要把人民作为文化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作品的鉴赏家和评论家。首先,我们要以更大的文化视野和人文关怀塑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人民形象,表现人民的质朴和家国的情怀;其次,艺术家要真正贴近人民,用作品塑造有血有肉的人民形象而非抽象的符号;第三,文艺事业需抓住人民的根性,扎在土壤中,不断接受生活的磨砺和洗礼,创造出关照当下历史的生命形象。

  

三、重视艺术教育,树立“东方学”为思想核心的文化信念。

  艺术教育通过技艺的训练达到心智的培养和文化自信的确立,是审美建立及树文化之心的过程。艺术的知识积累、实践服务、精神养成,可以开启心灵,打动人心,感受诗意生活。这也是为何要高度重视艺术学院的作用。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要树立“东方学”为思想核心的文化信念。通过美育教育培养一批人,通过这些人将凝结“东方美学”的文心发散出去,传播出去,感染他人。费孝通先生曾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意思是我们应先发现自身之美,而后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最终达到一致和融合,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美育为我们发现彼此之美,共筑美好理想“牵线搭桥”。

  另外,视觉文化是新型文化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视觉语言是绘画,而今天,任何人拿着手机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这是媒体时代视觉创造和传播方式的丰富,也是视觉记忆和视觉感性方式的变迁。正因如此,美术类院校更要做出尝试和改变。中国美院早早认识到这点,在本世纪初,就关注到新媒体艺术语言的重要性,建立了新媒体艺术语言研究中心,而后又建立两个关于新媒体语言的教学与创作研究的学院:新媒体学院(现跨媒体学院),传媒动画学院(现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通过跨媒体、新媒体的艺术创造,培育出更新的、更丰富的文化形态。


上一条:2018年美术界两会声音(二)

下一条:另类解读解剖、死亡、毁灭......

手机版PUREvnp 京ICP备17042124号     技术支持: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