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2018年美术界两会声音(二)
来源: 互联网| 时间:2018-03-16 | 点击: 647 |

微信图片_20180314104159.webp

成立城市色彩管理部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李翔

  在建设美丽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城市、乡村建得很乱,尤其广告牌的大小各异,颜色无序,乱贴乱挂,感到极不美观,脏乱差,这里主要原因是有关色彩的管理问题。大家知道有噪音,其实,生活中还有“噪色”。我建议,在城市管理部门或建设部门设立色彩管理部门,主持颜色的统一管理,当然,管理部门的颜色专业人员可以聘请专业团体或专业艺术人才参与工作。

微信图片_20180314104200.webp

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实践类博士”危害大抓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

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在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作为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是必修课。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不足全国人口的10%,受过艺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则更少,全民的艺术教育根本谈不上。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在全国14亿人口中能有多少人具有基本的艺术史常识、具有基本的艺术评价标准呢?答案是微乎其微的。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当前,如果中国同西方中等发达国家人民对艺术的欣赏、对艺术基本知识的具备差距非常大,那么,中国的文化产业是无法对外发展的。一般而言,在正常的经济发展状态之下,经济越发达、生活越现代,对艺术欣赏的品位越高。而当前中国的现状并非如此。对于越来越多的高收入人群,如果他们极少受过艺术教育,艺术水准很低,那么,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就可能更大程度上刺激低俗艺术的发展,对艺术欣赏、艺术产业发展产生倒挂影响,进而导致了艺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提议中国应尽快筹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中国艺术史博物馆的建设,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艺术团队所设置,而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必备设施。让国人从小就像去公园一样便利的去看艺术史,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史的开端,发展的不同风格,如何流变……一直到当下。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品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自身全面的艺术审美体系与标准。同时促进国人借助艺术去丰富其对人生的认识、对其他知识的增长。当人们对艺术高低雅俗之间的分界、底线有了认知,再用这个标准来看当下纷繁的艺术品,自然就会有客观的判断。

  中国作为世界上独有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我们应有自己的艺术史博物馆。 

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实践类博士”危害大

  在国际上,美术实践类是没有博士的,如国际一流的巴黎美术学院等。

而目前国内高等艺术院校招收“美术实践类博士”。“美术实践类博士”中的“实践”和“博士”是分属于两个系统的概念。“实践”对应的是美术创作,而“博士”对应的是美术理论研究。美术实践指向个性生发,应该突破标准、天马行空,高水平的美术创作并不是高学位教出来,这会为创作人员设置更多的条条框框;而美术博士,也即美术理论研究关照的是事物背后的规律,需要多学科支撑,它最终指向艺术的共性研究。

  众所周知,事物具有共性就缺乏个性,有个性就缺乏共性,现在把个性的学习冠以一个理论的名字,在学理上是说不通的。因此,我们不能将实践和研究混为一谈,好像将“动物”和“动物学家”混为一谈,“植物”和“植物学家”混为一谈一样。

  当然,中国美术史上不乏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大师,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傅抱石等。但对于整个美术群体而言,他们是翘楚,是个例;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先是实践家,在总结美术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延伸出对于美术理论的建构,这些人也都不是以目前的高等教育机制,即“美术实践类博士”所培养出来的。

  现在美术学院以博士学位和博导为最高的学位和最高的教授级别,导致的结果已初现:美术学科教师中的“美术创作名家”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和结果证明了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违反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予以充分地调研和解决。

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要抓实

  本人多年一直提议,国家要有“文化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文化发展,要“两条腿走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对文化的繁荣发展给予了从未有过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拉开了重视文化、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帷幕,明确提出了国家文化发展的问题,阐明了国家文化发展顶层设计的核心精神。但几年过去了,虽然相关系统关于文件和讲话精神的学习,以及基于学习体会开展的活动陆续进行,但并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系统设计、组织和战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纲领,纲举目张没有“目”,关于“纲”的下行路径没有科学完备的体系、步骤和方法,就难以实现对“纲”的准确、全面贯彻。

  因此,希望有关部门牵头,有核心、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踏实做出总设计,落实到具体机构、具体负责人,进行整体构架、形成体系,并科学地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分步实施。

微信图片_20180314104201.webp

用经典作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和主张,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共鸣和高度评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是心相通。

  经典艺术作品是国家、民族的心灵图像。所以通过经典作品的相互交流,可以增强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心灵的沟通。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它体现了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灵魂深处的爱国精神、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矢志不渝的追梦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国精神。

  文艺工作者只有将中国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才能在脉管中涌动爱国主义的血液,也才能创作出时代的经典。而经典的传播是让世界正确、深刻认识我们的重要途径。

  在以往的文艺创作和国际交流中,往往还存在着以西方流行的价值观为标准的“当代主义”,以封建文化表面模式为传统的“保守主义”,视怪异和极端的个人宣泄为创新,以丑化人民的形象取悦西方市场和潮流的现象。使世界误读了中国。

  所以,今天提出用经典交流传播,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事实证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创新文化具有世界普遍认同的价值,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以经典作品化育人;在国际,以经典作品感化人。达到文化认同,命运共建。

  在国际上,中国经典作品是非常受欢迎的。

  2016年,中国美术馆以中国精神为主题在墨西哥博物馆举办大型展览,300多件馆藏经典作品和当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以及民间美术作品的展示,受到南美观众的热烈欢迎,每天参观的队伍,成为墨西哥一景。150名墨西哥志愿者穿着唐装,用西班牙语在展厅里向世界介绍中国。不少当地观众和学者纷纷表示,他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因为这里不但有传统的作品,更有现代的创造。墨西哥大学校长说,过去了解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通过展览才更为深刻地看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

  2017年10月,巴西将大型《孔子》铜像立于库里蒂巴市政中心广场,因为孔子像而将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今天打开Google地图,会发现在遥远的南美有一个使你心动的地名,中国广场!我们的孔子巨像立在那里,讲述着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在广场巨大的石碑上刻着该市市长赞美孔子的感人的诗歌。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教导他怎样做人,并对他理政有所帮助。

  《孔子问道于老子》的雕像在新加坡、法国等多个国家落成,向世界讲述了一个礼仪之邦的故事。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德国通过议会决定,将于5月5日把中国塑造的马克思像立于其故乡特里尔市,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特里尔市长看到塑像后写下“马克思栩栩如生,他的思想和理念在21世纪通过视觉艺术方式得以呈现”。最近,德国各大媒体跟踪报道,有评论家认为中国的马克思像立于德国,不仅是对中国艺术的高度认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取得全世界瞩目成就的认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问我,你塑孔子又塑马克思,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说,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人物。

  《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主题组雕》相继在俄罗斯、以色列、韩国永久陈列,并收入韩国小学课本,标志着中国人民的灾难也是世界人民的灾难,它呼唤着世界和平,为人类命运的悲情奏上了安魂曲。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向世界推动了各类主题性现实题材美展,从观众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可以看到世界对中国的关注。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传播中国文化不仅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弘扬经典作品不仅要重视国际交流,也要重视用经典提高全民素质。让平原变成高原,才能在高原上建立高峰。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美在新时代”经典作品展,观众在数九寒冬花几个小时,排队两公里看展览。可见人民对美的渴望,这也说明了经典作品是超越时空的。群众对美的需求,激励我们要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在此,我们特别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美术馆建设的高度重视。

最后,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全国近千家美术馆50多万件藏品资源,梳理经典作品,组织反映新时代精神的高水平创作,策划若干主题性展览巡展于世界。

二、在国家层面,有计划地推动大师、大家、名家、名作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使中国名作成为世界名作。

三、通过外交途径和文化交流方式与各国美术馆和博物馆结成长期合作关系,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相应的平台。

今天,新时代为艺术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我们前进的指南!通过艺术沟通世界,通过经典影响世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景光明!


上一条:2018年美术界两会声音(三)

下一条:2018年美术界两会声音(一)

手机版PUREvnp 京ICP备17042124号     技术支持: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