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振兴,也是是中国文化的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丨从公共空间到公共艺术——功能到艺术需求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的加快,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档次也日新月异。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已远远不能满足促进人们沟通交流的任务,公共艺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城市包括一些小市镇、小城镇都开始注重城市公共环境及公共艺术的建设。在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装点和美化着我们的城市,它们同城市主体建筑一起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雕塑类公共艺术座椅,兼具艺术装饰和实用功能。设计灵感来自从飞机上往下俯看的云海。
这些不同主题与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反映出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历史与文明,也表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征、文化表象与文化追求。
公共艺术市场空间广阔,公共艺术行业大有可为。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经过多年的建设,在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越来越朝着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但还存在公共艺术作品艺术水准不高、脱离与公众的互动、作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缺乏配套法律依据等问题。
艺术水准不高的公共艺术作品,会使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氛围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形象。艺术水准不高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但起不到美化环境,陶冶市民情操的作用,反而还会让观者产生歧义。
公共艺术越来越面向社会、面向受众,这样的“公共性”实则是艺术本有的特性:艺术从很遥远的过去,就经常是向公众呈现的,但直到现在,公众才开始意识到“艺术原本就是属于我们的”。
这件名为《衍》的大型雕塑装置位于深圳后海湾区深圳湾一号T7超甲级写字楼前,创作者从海湾地带自然元素里面萃取作品原型,将深湾海浪拍打上岸的造型结合舞者舞动云秀的所留下的运动轨迹,结合在整座雕塑里,形成一个抽象而简约的视觉造型。希望留给民众一种可以衍生的一个抽象概念以及想象空间,从不同的角度穿行时,观察到简约的弧线从空间里面所产生的能量。
许多设计师为了突出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感,采用隐喻、象征、抽象变形等手法来表达特有的主题符号和人文精神,然而这种创作形式与内容结合不当很多时候并未与公众得到很好的交流,导致公共艺术只是一件摆设,很少有人能读懂它特有的内涵和情感,从而使公共艺术作品大多成为一件华美的摆设,这使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失去了原有的含义,艺术作品无法在深层上与受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仅仅成为艺术家个体意志的表达。
公共艺术,是面向公众的艺术,如果你一味迎合,是一种失败,一味的疏远公众,则是另一种失败。好的公共艺术,应该能够在充分考虑公众习惯这一前提下,制造出一种能够调动公众互动积极性的艺术氛围。成功的公共艺术,应该是让人们感到既有新鲜感,又有亲和力的一种艺术计划。
尊重不同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社会生活客观需求,努力探索与思考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努力创作大众所熟知的、适合公众审美习惯的、具有文化底蕴的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透过公共艺术作品来影响人们养成勤劳、谦虚的优良品德、弘扬团结友善、互尊互敬、明礼诚信的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使之服务于广大群众, 从而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目的。
《云门》塑像的镜子效果让人联想到以前游乐园里的哈哈镜,独特的设计使得它看起来相当轻巧。
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难以立足。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但要与其所处环境作有效的搭配之外,还应与城市历史传统和所处环境相融合,同时更应注重公共艺术的公众情感和本土文化特色。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只会导致城市公共艺术千篇一律,城市千城一面。
缺乏配套法律依据,公共艺术前路坎坷。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因其所具有的公益性质,使得包括规划权、立项权、评审权、经费权甚至创作的话语权,通常掌握在领导或甲方手中。我们还没有进入法制轨道,缺少一系列关于公共艺术的配套政策,比如基金会制度,比如建设资金必须投入公共艺术百分比制度等等。
针对上诉问题,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共艺术中去!从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史,到当前中国公共艺术的需求与设计转变,再到你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公共艺术,通过一个个客观且真实的案例,探索出一条公共艺术的发展之路。毕竟,我们的公共艺术只有几十年,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五千年。
公共艺术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公共艺术前途光明。万事开头难,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共艺术中去,设计师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