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红色雕塑艺术品的源流与鉴赏
来源: 艺术品古玩鉴藏与投资| 时间:2020-05-25 | 点击: 281 |

建国以来,国家大兴教育、培养人才。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及各类美术院校,纷纷开办陶瓷学科和雕塑学科,特别是1958年成立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教育兴国、教育兴业,为新中国的陶瓷艺术事业培养了大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作能力的生力军,为陶瓷艺术创作队伍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改变了旧中国陶瓷艺坛一直沿袭师带徒的传艺方式,彻底摆脱了囿于这种形式的局限性和一些“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世俗观念的影响与束缚。一批批新型艺术人才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成为陶瓷雕塑艺术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


雕塑267.webp

△《鲁讯》陶塑原作、乌金釉  高80厘米(广东刘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文艺方针政策一直主导着创作,大批优秀的陶瓷雕塑作品不断问世,各种展览、评比和文化交流活动频繁,1949年7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第一次美展,1955年举办了全国第二次美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陶瓷雕塑发展的三大特征:一是传统题材的陶瓷雕塑向健康方向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人物故事和革命现实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品种更加丰富,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新的提高;二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吸收西方雕塑技法之长,融会贯通,力求创新,地方风格、个人风格更为突出(景德镇专门成立了雕塑瓷厂,轻工业部陶研所成立雕塑工作室,石湾强化了现实题材和时代风格等);三是新的艺术观念的影响和现代陶艺的兴起。


50年代以来,在创作题材上打破了传统的观音、罗汉、八仙等一统天下的格局,大量历史题材、讴歌新时代、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纷纷问世。石湾有《毛泽东》、《孙中山》、《鲁迅》、《屈原》、《举杯望明月》、《关汉卿》等,景德镇有《孙中山》、《毛泽东》、《工农联盟》、《光荣参军》、《刘胡兰》、《采茶女》等,此外,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与艺人密切合作,创作了许多好作品,其中在景德镇创作的30余件佳作被选为世界青年联欢节的礼品。广州美术学院高永坚、谭畅教授和雕塑家尹积昌,以石湾为创作实践的基地,进行恢复发展工作,对推动石湾陶塑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雕塑932.webp

△《毛主席在井冈山》彩瓷雕塑原作(景德镇曾山东、刘远长等)


△《毛主席在井冈山》石膏小稿(景德镇刘远长)


△《白求恩》彩釉瓷雕原作(景德镇曾山东、何水根、刘远长)


△《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彩釉组雕之一(江西景德镇集体创作)


△《化悲痛为力量》瓷雕(山东淄博杨玉芳)

60年代至70年代,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各产区的中、青年作者纷纷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学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反应新时代已成为当时陶瓷雕塑创作的主流。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景德镇的瓷塑作品有《毛主席在井冈山》、《领袖系列像》、《老年毛泽东坐藤椅像》、《雷锋》、舵手》、《草原牧歌》、《女民兵》、《青山育林》、《白求恩》、《英雄大寨人》、《山河任我重安排》、《锋由磨砺出》、《十大工农兵形象》等。醴陵有《毛泽东与杨开慧》、《青年毛泽东》、《雷锋》、《罗盛教》、《欧阳海》等瓷雕。山东淄博有巨型瓷雕《人民领袖毛主席》(全身立像3.3米高)、《化悲痛为力量》、《杨子荣》、《学雷锋》、《丰收乐》、《三结合》等。广东石湾尤为突出,创作了《毛泽东》、《周恩来》、《今日长缨在手》、《知青》、《毛泽东巨型胸像》、《喜悦》、《塔吉克姑娘》、《誓把山河重安排》、《雪海飞燕》、《试针》、《铁人王进喜》、《陈永贵》,大型连续情节性组合雕塑《收租院》、《红灯记》、《红卫兵赞》、《人民胜利了》等佳作。


1965年10月“景德镇陶瓷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975年2月“广东石湾美术陶瓷展”在北京美术馆举行,1976年10月石湾陶塑展在上海举行。1976年10月“湖南陶瓷汇报展览” 在北京中山公园开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地区性现实题材创作成果的大展示。


雕塑1667.webp

△《毛泽东胸像》巨型陶塑原作(广东石湾刘泽棉等)


雕塑1633.webp

△《今日长缨在手》巨型彩釉陶塑原作(广东石湾庄稼、刘泽棉、廖洪标)

1972年举办了全国第一届工艺美术展,1977年举办了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展,1984年举办了全国美术展。1963年四川美院成功创作了大型泥塑《收租院》,1974年中央美院创作了大型泥塑《农奴愤》,曾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被国外誉为中国放了一颗“雕塑原子弹”。


雕塑1824.webp

△《誓把山河重安排》大型彩塑原作(广东石湾集体创作)


1977年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的四组群像和“汉白玉毛泽东坐像”,歌颂了毛泽东及其历史伟绩,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至于1966年至1969年期间,全国各地一轰而上建造的室外毛泽东大型塑像和制作的室内摆设的大量毛泽东塑像,有些形象、质量、艺术性太差,且这种作法遭到毛泽东主席本人的反对,后来大部分被拆除和销毁了,目前剩下鲁美师生创作的毛泽东塑像等,还保留在沈阳市广场和其他一些地方。经著名室外毛主席雕像研究专家成文军实地考察,全国室外屹立的200多尊毛主席塑像中,从新中国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期间所建造的塑像有178尊,而这其中除改革前建造的三尊外,其余皆建于1967-1974年间,有20尊建于1977年之后。

△《红灯记》大型经典彩釉陶塑局部(广东石湾集体创作)


此外,其他地区的陶瓷雕塑艺术也有发展。
在这个期间或创作或复制了大量红色题材的雕塑人物,广东广州、广东枫溪、河北唐山、邯郸、河南禹县、福建德化、江苏宜兴、湖北宜昌、辽宁沈阳等地的伟人塑像、红色人物、挂、座、摆件等陶瓷雕塑(彩绘、喷绘、瓷版画、搪瓷画、瓷器等)作品,都深受全国广大群众和广大红色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随着改革开放,艺术繁荣,经济发展,雕塑艺术家们以饱满的创作激情积极投入艺术创作,新作品大量涌现。艺术研讨会、个人作品展览会、国内外作品展销会等艺术活动频繁,出现了一个陶瓷艺术创作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雕塑2502.webp

△《毛主席挥手像》巨型不锈钢像小稿(鲁美贺中令教授)


雕塑2475.webp

△《韶山百年毛泽东像》铜雕300厘米定稿原作(刘开渠、程允贤)


1982年,广东枫溪陶瓷研究所王龙才创作的镂雕人物《白玉通花瓶》荣获保加利亚国际博览会金奖。1983年第一套瓷雕人物《水浒一百零八将》在景德镇雕塑厂创作成功。1987年湖南醴陵陶瓷研究所创作了大型瓷雕《韶山》(现存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石湾的当代名家中极大部分代表作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如庄稼的《无限风光》、《杜甫》、《贞观之治》、刘泽棉的《开国大典》、《人民领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香港归来》、《东坡赏荔》、《十八罗汉》,廖洪标的《释迦牟尼》,黄松坚的《长征》、《持扇仕女》,刘炳的《五禽戏》、《澳门回归》,刘兆津的《青年毛泽东》、《走向胜利》等。

雕塑2822.webp

△《周总理》陶塑像(广东刘泽棉)


中国老一代雕塑家张松鹤的《毛主席像章》(母模)、陈淑光的《毛泽东号》(母模)、潘鹤的铜雕《艰苦岁月》、张育贤的瓷雕《老年毛泽东》座藤椅像、刘泽棉的陶塑《人民领袖毛泽东》胸像、《红卫兵赞》(合作)、廖洪标的陶塑《毛泽东与林彪》、杨玉芳的瓷雕《人民领袖毛主席》巨型全身立像,分别荣获2013年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全国红色收藏精品展,特邀类领袖塑像典范奖和经典奖。青年雕塑家张方、陈忠、刘兆津、任国栋、廖海峰的伟人塑像也分别获得特邀类精品奖和优秀奖。景德镇雕塑名家曾龙升,潮州雕塑名家林鸿禧的毛主席塑像,石湾、德化、醴陵、淄博、唐山等各大红色名窑的作品分别荣获参展十佳奖。


而被学术界、艺术界和收藏界推崇为中国百年红色木雕第一人的福建莆田伟人木雕大师陈文远,和其儿子青年红色木雕名家陈忠,在80年代初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红色木雕工作室,倾情红色题材创作,致力塑造伟人风采。30多年来,他们始终遵循和坚守红色中国的雕塑理念,始终沿着一条红色脉络进行探索,创作了许多雕造精湛,简练概括,技法娴熟,典雅传神,气韵生动,抒情优美,风格独特的伟人形象作品。具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典型性和思想性,充分体现知识性和传播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所表现的都是中国脊梁,民族信仰,党辉国魂,所歌颂的都是人民领袖、革命先驱、杰出人物等,具有培养正气源,开发正能量的社会教化功能。创造了中国木雕艺术史上的红色经典系列,创立了中国伟人木雕艺术中一座红色的丰碑。作品《共和国的春天》、《世纪中国魂》,分别荣获2003年和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和创新艺术金奖。《中华脊梁》、《一代天骄毛泽东》、《共襄世举》、《风范永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系列作品,分别荣获2013年由中藏协和山东德州市联合主办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全国红色收藏精品展,特邀类领袖塑像典范奖、经典奖和珍品奖。


雕塑3631.webp

△《共和国的春天》黄金楠木雕原作(福建陈文远、陈忠)


雕塑3658.webp

△《革命委员会好》,黄杨木雕原作(上海工艺美术公司)


80年代以来,中国的传统陶瓷雕塑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现代陶艺出现在中国的艺坛,石湾、景德镇、宜兴、淄博和国内高等艺术院校的陶艺家们,纷纷尝试和实践,汲取西方现代陶艺的观念和表现形式,创作了一批现代陶艺作品,拓宽了陶瓷艺术的领域。展览和研讨会十分活跃,如1985年7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家学会主办的“石湾现代陶器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蔡若虹题词赞扬为“真正的推陈出新”。1988年12月,由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研讨会”在香港举行,与会的陶艺家与台湾、香港等地以及美国、加拿大的华人陶艺家一起共同探讨中华陶瓷艺术的发展。


现代陶艺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它是新兴的艺术形态,是新思潮的产物,艺术家以艺术作品为载体,表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们以联想。


我国的现代陶艺正处于发展中,已吸引大批专业人士和众多的爱好者共同参与创作之中,预示它将会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多种艺术形式的涌现本身就是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兴旺发达的有力证明。从艺术的真、善、美出发,去发展和完善,这正是现代中国陶瓷艺坛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主流。


三、红色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关于红色文化艺术,在当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明确定义。有人认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活动及表现、研究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活动;有人认为是“文革”时期的文化活动以及表现、研究“文革”时期的文化活动。我们认为,红色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核心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狭义的红色文化,就是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事业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广义的红色文化,即为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性相契合的具有人民性、先进性的文化,如对祖国人民的诚挚情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作风,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品格,为真理和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等。红色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上世纪世界范围内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反法西斯斗争中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因此,所谓的“红色”,是指反抗压迫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比如历朝历代的除暴安良的农民革命领袖,追求平等、自由、正义、民主、科学、进步的仁人志士等等,更有孙中山、鲁迅等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列宁、高尔基、白求恩等国外共产主义战士,以及被革命运动广泛引用的历史人物,如传说人物愚公、陈胜、吴广等,以及在革命运动中有特殊意义的事物(如重要地点、建筑景观等,以及红五星、红缨枪、红梅等)都可以成为红色文化的组成,红色文化绝不是一个简短的、特殊时期的短暂现象,而是内容不断发展、外延不断扩大的先进政治文化,如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身先士卒的党员干部,也可以纳入到“红色”的范畴。


简而言之,“红色”就是对真善美,对平等、正义、自由、解放的追求,是光荣正确、积极向上的代称。


红色雕塑艺术的称谓是从红色文化延伸而来的,红色雕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毛主席和周总理在红岩》泥稿,高176厘米(重庆颜贤玲、郭选昌、王开福)


△《毛主席和周总理在红岩》脱胎漆,高178厘米(重庆颜贤玲、郭选昌、王开福)


毛主席塑像雕造之精,形神之美,规格之多,品种之丰,材质之优,数量之大,是红色收藏家收藏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这些红色艺术品收藏者、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要下大力气抢救、整理、挖掘、研究红色藏品使其发扬光大,教化社会,是作为一个公民的神圣天职。借助红色藏品、红色文化,可以让当今社会上各地区、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们通过红色主题活动的开展,了解历史,陶冶情操,升华精神,丰富生活,净化心灵,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上一条:能感染公众的才能称为“公共艺术”!

下一条:阿尔瓦罗 · 乌尔班诺对废弃建筑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反...

手机版PUREvnp 京ICP备17042124号     技术支持: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