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风波》一文中写道:
“……他在晚饭席上,对九斤老太说,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残缺的事物在很多人眼中是生活的累赘,但它们也可以具有别样的残缺之美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民间的锔瓷手艺 节约简朴的古人,会用特别的方法修复破碎的瓷器,这种技艺叫做“锔瓷”不论是小碗还是大缸,通通都可以修复
慢慢地,这项技艺变换成了一种,独具观赏和艺术价值的瓷文化艺术,旨在破碎之中寻找残缺美这时刻提醒着“破碎”的残缺美,竟然带来了历经沧桑的美学感受
所谓金缮,一般指的是采用有粘性的金色天然材质将破碎的瓷器缝合起来,让原本破碎的瓷器宛若新生
▲运用金缮技术修复过的瓷器
日本人将瓷器身上的残缺美放大并赋予审美趣味,而不是试图掩盖缺陷,也与我们理解中锔瓷艺术传达的自信、包容精神不谋而合

与锔瓷与金缮技艺同样欣赏着残缺之美的,还有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哥窑瓷器
哥窑并非重在修复,而是在烧制的过程强调“破碎的残缺之美
▲高密度的破碎带来残缺之美
由于宋朝哥窑传世较少,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没有被残缺“劝退”而是在残缺之中找寻美的可能性,锔瓷艺术、金缮艺术以及哥窑艺术都在给予我们乐观向上用心发现的生活启示
▲红楼梦 镜片 设色绫本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鉴赏判断完全不以来于完善性概念。”按照康德的说法,即使残缺且不完善,也可以成为美的对象
比如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的残缺,铸就了它的另一种审美高度 卫报艺术评论人 Jonathan Jones 秉持这么一个观点——世界上最好的作品都是未完成之作木板上的细碎皲裂以及流畅自然的衣服褶皱,使这幅画因为“未完成”而被赋予一种玄妙的美感——这种来自偶然间“未完成”状态所带来的不经意的却错综复杂的节奏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这是一个没有加工细琢的青年形象,尤其面部粗凿的刀痕,仿佛奴隶的苦难生活的自然印记这个笨重又残缺的玄武岩石碑在人们眼中,实在谈不上美的存在。但在历史爱好者心中,它却是世界级的文物。它的出现,让失传千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和意义再次得到解读。相比于罗塞塔石碑笨重和残缺,蚂蝗绊茶碗显的小巧和鲜丽,但它的艺术价值却远远高于完好的茶具,成为日本次国宝级文物。
它的残缺美是历史文化沉淀下的修复工艺之美。
没头没脚更艺术?
▲《米洛斯的维纳斯》,阿历山德罗斯 ,2.04米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家喻户晓的断臂女神维纳斯,它是从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雕像。除了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外,更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却给人一种浑然完美之感,以至后来的雕塑家们在竞相雕刻复原双臂的复刻品后,都给众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为之叹息。
▲胜利女神像,又名《萨莫色雷斯奈姬像》,佚名,3.28米
▲残缺之后的脸庞让我们可以专注欣赏其嘴巴和鼻尖其实在中国也有许多残缺美的雕像或石碑,当我们在博物馆中无意发现时,同样能领略到残缺的文物带来的美感除了立体雕塑中存在残缺之美,平面画作领域也有许多对残缺之美的尝试。如艺术家Bernardino在画作中也表达了这种美
▲《孤独意识》,2015年这是画家想给我们传递的面对一幅画作时应做的一些思考完美是相对的
缺陷是绝对的
有时候残缺
也是一种独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