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如何在当代城市商业空间中玩转公共艺术
来源: 中国艺术杂志| 时间:2020-07-06 | 点击: 341 |

1594002035172344.webp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开放与公开特质的空间中,以公众需求、参与和认同为前提,以人文价值为核心,由艺术家运用综合媒介创作的永久或临时性的视觉艺术。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当代城市中表现出题材、表达媒介和应用场域的多元性与开放性。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认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并认为“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了”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相伴相生,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向深层次推进,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审美需求也开始往更多的场域延伸。

除了城市公园、广场和街道等城市中常见的公共艺术场所外,商业空间也成为公共艺术创作主要的目标场域之当下的城市商业空间,早已发展为一个综合体,它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场所,而是成为满足人们情感交流、审美求知的不可或缺的空间。 公共艺术在城市商业空间中的运用,使得城市商业空间更具人文艺术气息,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双向互动,公共艺术也成为推动商业空间发展的动力。

公共艺术应用到城市商业空间,对于城市文化的营造、大众审美意识的增强和消费情感的维系都有独特的作用,同时商业空间也能够以更好的面貌来服务消费者, 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对生活、娱乐以及精神体验的需求。

一、商业空间中公共艺术与消费者需求的联系

公共艺术与人的需求密切相关,它是以人的需求为本而服务于社会公众的。

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的存在与发展本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消费者作为商业空间的主体,不仅要在其中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他们还有信息获取、参与体验、审美认同和沟通交流的需求。“购物中心缘起人们对商业丰富度和体验性的探索”,当今传统购物中心正演变为城市商业综合体,“成为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并在深层次的文化层面作出差异化规划,是购物中心与电商竞争生存的法宝和其优势所在”。

因此可以看出,城市商业空间的运营者,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自身的定位,并寻求商品经济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契合点,推动商业综合体消费群体以及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商业空间这种集功能与文化、创意与品质为一身的新型发展空间的特有属性,为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艺术进行空间延伸和拓展的绝佳场所。

   

1594002540892147.webp

▲公共艺术、艺术家、消费者与商业空间的关系模型

公共艺术可以满足消费群体在城市商业空间中的不同需求,使得商业空间富有人文艺术气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提升吸引力,增强顾客与商业空间的黏度。对于多数人来说,传统观看艺术的形式,如美术馆的艺术展览,都是高高在上只能远观的,形式上也较为单一,极少会与大众产生互动。

城市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通常贴近消费公众的现实生活,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壁画、雕塑等传统的表现形式,还有交互式装置和经过策划的各种艺术活动和事件等。各种类型的艺术创作与展演等能够很好地加强与大众之间的交流,增强商业空间的活力与乐趣。消费者在商业空间享受休闲之余,能够自然地接受公共艺术并对其进行解读,与之产生一种微妙的互动。

商业空间是消费者日常活动的重要场地。也是文化艺术的独特生成场所,公共艺术与商业空间的结合可以促进和完善商业空间形态,满足消费者多种层次的需求。同时,艺术要得以更长远地发展,也必须要突破其独立存在的类似艺术馆的存在状态,艺术家要与社会经济实体进行互动合作。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以为社会和公共利益服务为宗旨,其外在表现形式与交流方式具有多样性、综合性。

二、公共艺术应用于商业空间的价值表达

“艺术无论以何种载体形式表现或某种语言传递,它首先是特指艺术的一种社会和文化价值取向。”艺术家作为公共艺术创作的主体,通过在商业空间中的作品进行价值表达,传递他们的情感价值,推广文化价值,获取商业价值。

1.情感价值

公共艺术以其丰富的内容题材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展现出艺术的创造性、精神性以及艺术情感的无限张力,这种情感价值的表达也是社会大众与城市商业空间进行互动交流的催化剂。 公共艺术所带有的“公共”特征,既是对公共权益的一种定位,又是其在内涵与形式上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种文化特质  体现。“公共” 的内涵是展现公共精神与集体精神的元素,更是引发社会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条件。

因此,讨论公共艺术中“公共”的内涵.意义,是探讨商业空间与公共艺术和谐共融的基础,有利于公共艺术应用于城市商业空间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的社会效应。

2.文化价值

很多艺术家在不断地尝试、创新和拓展艺术创作在公共空间领域的表现形式,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试图表现出社会公众的所想所见,尝试构建艺术与不同空间环境之间的文化价值关联。公共艺术优化消费环境的公共服务属性,加强社会大众对消费环境的文化艺术归属感,进而提升商业空间内在的人文价值与内涵。

公共艺术本身具备的艺术特性是其具有的原生价值,不同于现代艺术流派所宣扬的特立独行式的艺术主张,它的产生是基于集体审美的维度。公共艺术的涉及范围,已经突破传统艺术概念的表现范畴,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与内在的精神含义也在迅速.地延伸到与民众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逐渐占据和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共艺术发展到今天,涉及多种学科,包括艺术学、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可以说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一种  持续发展并不断变化的艺术文化形态。

3.商业价值

公共艺术应用于城市商业空间,加强了社会大众与艺术活动之间的互动与参与,使得艺术更好地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消费活动中,从而增强了空间的商业价值,与此同时,艺术家自身也可以获取一定的商业利益。

公共艺术作品不管是以褒扬、赞美或者是警醒、训诫的方式,都会在公共空间领域和社会大众之间产生一种自然的向心力。公共艺术是社会大众与空间环境之间的精神性纽带,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纪念性、象征性或者是单纯的美化环境丰富空间内涵,还在当今这个动态的社会文化氛围中,逐渐显现出其商业价值,被城市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所应用。

三、商业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表现类型


   根据公共艺术应用商业空间中的功能定位通常有三种基本类型,包括物质性展示、艺术活动以及环境设计改造。

1.物质性展示

目前,城市商业空间对公共艺术应用最为常态的方式就是物质性艺术品的展示。所谓物质性展示也就是直接将艺术品的实物展示作为应用于商业空间的方式,其优点是便于操作。从空间层面来说,艺术品与商业空间依然是互相独立的,艺术品的参与或者撤出,都不会对原本的商业空间构造产生影响。

“ 场域先行”是公共艺术的特征之一,艺术家应该考虑艺术作品与商业空间的关系。商业空间将绘画、雕塑或者各类艺术装置等视觉艺术形式置入其中,按照艺术品的体积、形式、内涵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布置与规划,并通过进行主题化和情景化的合理编排,来为城市商业空间营造出富有人文艺术气息的空间文化氛围,促进商业空间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的提升,以达到影响消费者行为,刺激客群消费的目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是北京的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

1594003019524691.webp

▲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

它是一座集写字楼、购物中心、艺术中心和精品酒店于一身的创新建筑。从创意方案到落成完工用了近十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建筑体中,散落着500多件艺术品,其中包含了大师级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以及许多当今活跃的先锋艺术家的作品。而且,在这个商业建筑设计之初,就已经为各个艺术品设定了陈列的位置和空间区域。

这在国内的商业综合体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侨福芳草地被誉为北京商业空间中“时尚与品质的新地标”,得益于它给人以丰富、多变、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都市感,环保设计与高科技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丰富多元的艺术氛围和谐共存。

它的成功离不开公共艺术在其商业空间每一个细节的运用。公共艺术作品的表达媒介除了传统的创作媒介,越来越多地与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注重交互性与科技性,这一类前卫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使商业空间构建了新时代的商业美学。

2.艺术活动

商业空间的艺术活动主要有展览和市集。展览通常是主题性的艺术家个展或群展;艺术市集则是通过商业空间来举办艺术演出、开设艺术品店铺和各种艺术工作坊,开展与艺术相关的商业性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是通过行为性艺术活动,激发城市商业空间中的文化艺术氛围,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打造商业项目的品牌与价值。

艺术展览通常是将艺术作品公开展示,供大众欣赏,并且能够给观者一种视觉审美享受,或者是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面对当下的社会大环境,艺术展览的价值意义也逐渐拓展,开始与各种商业活动相结合,成为商业运营中的一种刺激消费的新模式。例如,北京蓝色港湾国际商区每年举办的跨年灯光节活动。蓝色港湾国际商区的灯光节是北京最早且最具规模的灯光节之一,已成功举办十余年。

1594003215642903.webp

▲北京蓝色港湾国际商区


每一届灯光节都会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家参与,且在细节和创意上不断提升。每年吸引近千万人次参观。很多商业项目将艺术展厅、艺术馆或者美术馆等艺术展示空间作为进行艺术策划的一个重要组成。如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单独在B3层设立的常态化艺术展示空间,购物中心与世界顶级画廊、艺术家合作,经常在这里举办艺术家个展或各种主题性的艺术展览活动。其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多数活动也都是免费开放。



1594003271457046.webp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

除了在特定商业空间中的艺术展览,还常常在商业空间的开放区域,包括大厅、走廊、休闲区等开展艺术展览活动。这种开放性的展览,轻松、自然,更容易将艺术展览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

北京蓝色港湾国际商区与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都是通过艺术人文与商业的结合,打破商品与艺术品的固化属性,让艺术附着商业,商业引领艺术。它们强调文化的内涵,注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创新服务模式,对当下的商业空间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艺术展览已经成为城市商业空间常态化运用的一种营销媒介和方式,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商业项目,都有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展览介入城市商业空间领域中。

高品质的艺术展览很容易受到媒体的关注,尤其在当今这个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媒体对信息的传播效应,能够很快在社会公众群体中产生话题因此,艺术展览的核心即商业项目诉求,这是艺术与商业互生互利的关系。

3.环境设计改造

公共艺术应用于城市商业空间,除了物质性实体展示以及艺术活动,商业空间环境设计改造也是提升商业空间文化艺术品质的重要体现。

商业空间环境的视觉感受,对消费者购买欲望有着直接影响,而影响公众视觉感受的重要元素,就在于商业空间中的色彩、材质、配饰、光影以及公共设施等。商业运营者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就需要创作一个能够令人感受舒适又亲近的空间环境。而将商业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愉快、生动的消费体验。

公共艺术的功能性还在于对环境的塑造作用,以丰富多元的装饰艺术手段来凸.显商业空间的特征。例如,北京蓝色港湾国际商区堪称城市商业空间与公共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其整体的色彩与质感彰显出尊贵与休闲,与商业区中高端客户群的品位相符合。

整体区域建造与周边住宅产品风格衔接融洽,与城市面貌和谐统一。区域内的交通路线设计,采用立体动线技术处理方式,包括缓坡、扶梯以及引导式的建筑结构。其街区设计方面利用率高,构造上采用凹进带形空间或者折线,商铺的造型则是点面结合,高低错落有致,增强了商铺的识别度和标志性特征,也能令整条商业街道衔接生动有趣,消除消费公众的疲劳感,在消费活动中增强消费意境与购物趣味。而四川的成都远洋太古里则将老成都的地域文化、古建筑保护、国际创新设计理念和互联网背景下商业空间进行    充分融合,以现代手法演绎传统建筑风格。

1594003377217327.webp

▲成都远洋太古里

在规划伊始,成都太古里就将古老街巷、历史建筑与融入川西风格的新建筑相互穿插,营造出开放自由的商业空间,而且其中布局的很多公共艺术作品,也公开面向市民征集意见,体现了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在公共商业空间布局中,注重本土艺术根系的植入与文化脉络的传承,未来将使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发展会得到更大的突破,发挥更大的价值.

四、公共艺术与消费者的交互方式

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活各个角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种媒介互相叠加与融合的时代,具有融合性的复合型媒介表达体系逐渐替代了单一的媒介语言。艺术家表达媒介的多元化使得艺术作品与观众的交互方式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和革命性的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形态突破。

商业空间这个集资本、科技、时尚之前沿于一身的城市“热土”中,公共艺术与消费者的交互方式自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交互”定义了两个及两个以上互动的个体之间交流的内容和结构,使之互相配合,共同达成某种目的。

公共艺术的交互设计,创造和建立的是人与艺术品间有意义的关系,可根据静态、动态交互方式,单维、多维感官调用,虚拟、实体交互介质等层面对其进行定义。

1.静态交互与动态交互

传统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交互是单向的、静态的。观众欣赏诸如雕塑、绘画和装置等艺术作品并通过感官接收艺术品传达的信息。

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当代商业空间中出现了以科技手段驱动的动态交互公共艺术形式。通过传感器感应、摄像头捕捉、数字化编程处理等科技手段实现人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动态交互模式包括艺术品与观众的双向互动,艺术品与观众、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动态艺术品为置身商业空间的用户带来多变与强烈的感官获取,以及沉浸式的氛围营造。

例如:浮思*工作室(意大利)的《多重宇宙.pan》、勒菲克·安纳多尔(Refik Anadol,土耳其)的《存档梦境》等互动艺术作品,能够感应人的位置、轮廓、动作等,并随之触发影像的动态变化,使人参与到科技、梦幻的感官氛围中;凯伦·兰塞(Karen Lancel,荷兰)与赫尔曼·马特(Hermen Maat,荷兰)的《共享感官》作品,带给观众与环境之间多向互动的感官盛宴

1594003497495487.webp

▲维多利亚·韦斯纳 查尔斯·泰勒 池上高志 《鸟鸣钻石》

2.单一感官与多维感官

人的基本感觉主要分为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大脑通过感官接收事物信息,进行感知、认知、记忆等一系列信息加工。艺术家可以尝试从人的感官视角看待公共艺术作品的交互系统,根据“看、听、闻、摸”创新观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方式,提升消费者对商业空间的情感与价值感受。

在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可采取调用单一感官的方法,亦可通过多维感官增强用户与艺术品交互的情绪唤起度,从而提高情感共鸣。通常情况下,视觉是人对艺术品最直观的感受,也是人对空间环境舒适度的主要评判依据。在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过传统艺术表达方法整合新媒体技术手段,可以营造出丰富、多变的色彩以及图形、形态、动画等艺术化视觉效果。

现代交互技术与用户体验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商业空间中的声音能够做到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为用户提供层次丰富、真实的听觉交互效果,同时大大提高了艺术家使用触觉交互手段的频率,用户通过触摸、按压等手势及肢体动作触发艺术品的动态展示。

综上所述,视觉是公共艺术作品中被普遍调用的感官,而听觉、触觉、嗅觉等作为公共艺术品创作的有利感官补充,感官使用得当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体验效果。

多维感官即多个感觉子系统的集合,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设计,通过多维感官设计促使作品更好的提升人们的体验质量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多项研究证实,有效调用多感官接收信息的刺激,能够提升人地认知效率及记忆,复合感官体验的艺术作品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3.有形交互与虚拟界面交互

根据介质的差异,交互设计又可分为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Interface,简称“GUI”)与实体用户界面(Tangible User Interface,简称“TUI”)。商业空间中的屏幕影像互动属于前者,而用户与艺术品物质形态的互动属于实体用户界面。近年来,图形及实体的公共艺术作品均被商业空间推崇,一些艺术作品混合了两种类型的交互介质,带给用户极强的娱乐、互动与沉浸体验。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LED屏幕,商业空间中出现互动墙、互动投影、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多种呈现形式。如艺术团队Teamlab的《花舞森林》沉浸式灯光作品,通过捕捉用户的动作触发花开花落,表达了与花朵相遇的当下一刻机缘,给用户置身花海的奇幻之旅。人机交互领域的学者研究了一种替代计算机界面的交互方式,强调互动本身的重要性,被称为有形交互( Tangible interaction)。

霍内克尔(Hornecker )认为有形交互的目的是赋予“数字信息”一个形态,使得人以一种非数字化的、物理层面的方式与信息进行互动。根据商业空间的需求及特征,有形交互的艺术品主要涉及了基于知觉运动技能视角的设计领域以及基于空间视觉的建筑艺术领域。

知觉运动视角,即利用人丰富的感官、肢体能力以及交互对象的反馈与艺术品进行身体互动,关注行为的表达,如手势、声音、身体方位等。空间视觉是将商业空间、实体艺术品与虚拟展示结合在一起,提供观众与物理艺术品互动的机会,并通过这种互动触发数字信息展示,也被称作“互动空间”。

有形交互的公共艺术设计主要包含艺术形式、交互方式、物理介质三项因素,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物理介质以及交互动作达到人与数字信息的感官联通。

五、结语

城市商业空间对公共艺术的应用,需要实现其基本的空间功能,又承载着传播商业品牌文化的职责,因此,促进商业空间的个性化发展,引入高品质的公共艺术项目成为关键所在。公共艺术应用于商业空间中,能够充分体现特定的时空精神,使群众消费生活充满文化艺术特性。不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硬件设施,都必须要掌控好环境的特征,对其进行全面的定位与思考。

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消费仅仅成为一个基础,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才是他们的更高追求,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已经迸发出显著的消费广”泛性和消费频次的增长。这种趋势和需求明确了商业空间未来要扩展和提高的方向。以丰富的公共艺术为导向和引擎,吸引潜在消费者的运营思维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商业地产操盘者所使用。这种匠心独运的理念正是当下商业地产生态重建的希望所在,也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商业美学。


上一条:雕塑艺术在建筑形体的体现

下一条:浅谈金属雕塑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手机版PUREvnp 京ICP备17042124号     技术支持:lc787